@千呼萬喚始出來!由『國際道家學術總會』會長 李亨利 博士精心製作『道家易經占卜牌』,現在已有『線上免費占卜』『測字好好玩』 『占卜好好玩』等系列供大家線上免費使用!@對占卜結果有任何疑問﹐還可到『國際道家學術總會臉書粉絲專頁』發問哦!

網頁翻譯

國學與經營管理墨寶

第二屆學術大會墨寶

第一屆學術大會墨寶

誰在線上

現在有 88 訪客 在線上

國際道家粉絲專頁

參觀人氣統計

本會常年法律顧問

常年法律顧問:李良忠律師

從知識社會學看星命術知識之建構(一)--王芳屏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國家發展研究所

碩士論文

Graduate Institute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College of Social Science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Master Thesis

從知識社會學看星命術知識之建構

Th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Horoscope

Astrology

--A Study of th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王芳屏

Wang, Fang-Ping

指導教授:林端 博士

Advisor: Lin Duan, Ph.D.

中華民國96 年7 月

July, 2007

 

 

 

 

第一章 緒論

一、 研究動機

算命,是許多台灣人都曾經做過的事,且人數有愈來愈增加的趨勢。在每五

年進行一次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當中發現,1985 年從事算命行為的人

數是27.5%,1990 年是31.7%,1995 年是37.5%,參與算命活動的人口在十

年之間增加了百分之十1。社會學與人類學家嘗試著去解釋,為什麼一種被認為

在理性(reason)增長之後,理應逐漸被抑制而消失的「迷信」,卻吊詭地在科

學昌明、教育普及的時代裡有著欣欣向榮的生機。對於這個問題,學者們似乎已

經慢慢地接受,理性與迷信之間,似乎不是此消而彼長的,人常常不是以科學理

性在思考自己的選擇。

 

儘管人們在決定從事算命活動時可能有各種不同的理由,然而,不管人們的

理由究竟是多麼的個人化,甚至多麼奇怪,站在一個愈來愈多人選擇去算命來解

答某些個人問題的現象之前,不禁讓人想問,在這個選擇的過程中,是否有著一

個共同的基礎,使得參與這個活動的人能夠接受一個素不相識,也可能從來不曾

經過自己生命經驗的人,對於自己生命歷程的判斷甚至建言呢?

 

舉個例子來說,當一個算命師告訴你:你個性孤傲、聰明,適合在大公司擔

任主管時,你是否曾經想過,這個算命師對你下的判斷,憑藉的是「什麼」呢?

是在宇宙天地之間,果真存在著一種不變的「生命律則」,因此在你出生的時候,

你就已經「注定」是一個個性孤傲、聰明,適合在大公司擔任主管的人嗎?還是

因為「算命術」本身,是一種流傳已久的知識系統,它透過對人的直接觀察而累

積了對人的生命歷程的理解?或是,是這個「算命師」從見到你的那一刻起,就

依據他個人閱人的經驗,對你做出了種種的判斷?而再進一步地去想,你也許發

現,你對自己人生的判斷可能是不斷在變化的,然而,又是「什麼」讓這一系列

浮動的判斷(包括了宇宙天地之間的「生命律則」、算命術與你生命的關係、算

命師對你的判斷以及你對自己的判斷),在短暫的算命過程當中,全部連成一線,

達到一個「準」的結果?在這一系列的判斷之下,是否存在著一個使一次算命活

動成功的共同基礎?換句話說,是否正因為這些判斷全都建築在這個共同基礎之

上,使得它們能夠在算命的過程中取得一個一致的結果?而如果,這個共同的基

礎確實存在,這個基礎又是什麼?這個基礎有著什麼樣的內容?它與算命知識有

著什麼樣的關聯?這些問題激發了這個研究的開展。

 

二、 研究對象與研究問題

我在面對面的算命互動中得到本論文的問題意識,那就是:究竟算命師憑藉

「什麼」得到對我(這個對他或她來說也許完全陌生的人)人生的評價?為了回

答這個問題,在這本論文當中,我將研究對象聚集在「算命術知識」上。必須要

先在此說明的是,這個研究對象的聚焦有過一番的轉折。我曾經將研究的焦點放

在「算命師」身上,並且假設算命師本身(可能是個四十幾歲、男性、已婚、高

職教育程度)對於一個具備二十幾歲、女性、未婚、高教育程度等等特質的人會

有一個固定的看法,而這個看法使他或她能夠在對話的過程中形成對我的評價。

然而,在經過與幾位算命師的訪談之後(我曾經試著以深度訪談的方式與七位紫

微斗數的算命師或研究者對話,希望能瞭解他們如何理解這套知識,並假想也許

會得到一個他們參酌算命知識,再補充個人的見解,最得到一個綜合性觀點的過

程),我卻發現對於算命師來說,算命術知識和他們的個人意見之間是沒有劃分

的,換句話說,他們並不認為得到一個對我的評價是出於「算命術知識」之外的

其他理由,而且這個「算命術知識」的概念是非常模糊的,隨著不同算命師的詮

釋,會出現截然不同的面貌,在少量的質性研究樣本當中無法得到飽和。換句話

說,很難從這樣的訪談過程中瞭解算命師憑藉「什麼」來形成對求問者的判斷。

因此,我的眼光轉向了「算命術」,我認為人們需要先瞭解既成的、相對來說內

容較固定的算命術究竟說了些什麼,提供了什麼樣的內容,才有可能分辨哪些是

屬於個別「算命師」對於這套知識的詮釋,而哪些又是這套知識在設計上就已經

存在的。

 

而在各種算命術中,我又將研究對象限縮在中國傳統算命術的一支──「星

命術」上。所謂星命術,在這裡是以三項特徵作為定義:一是,以出生年月日時

作為依據繪製命盤;二是,不管是哪一種星命術,命盤皆被區分為十二個宮位;

三是,每一套星命術皆有一套星曜系統,雖然不同的星命術可能有著不同的星曜

系統,但相同的是,這些星曜都依據一定的方式被排列在上述的十二宮中,成為

後續推算命運的基礎。

 

可以說,命盤的使用是星命術最大的特徵,而各種星命術的命盤雖然有著不

同的形狀,卻可以從中看出相同的命盤結構。例如【圖1.1】、【圖1.2】、【圖1.3】

分別為星命術著作《張果星宗》、《太乙人道命法》與當代台灣流行的「紫微斗數」

所使用的命盤(星命術的分類與概況在本文第二章第二節中討論),《張果星宗》

的命盤呈現八角形,《太乙人道命法》與當代「紫微斗數」的命盤則為矩形2,但

從這些不同形狀的命盤中,卻可以看出他們區別十二宮與使用星曜系統的共同特

徵。而十二宮與星曜系統的排列則是以出生年月日時為依據來安排的,這才使得

不同出生年月日時的人們,可以獲得不同的命盤,並從命盤中解讀、推演出不同

的命運。

 

【圖1.1】《張果星宗》鄭氏星案。引自:不著撰人,〈張果星宗〉,《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五百八十五卷,星命部彙考二十一,〈鄭氏星案〉二,第四六九冊之三四葉。

 

【圖1.2】《太乙人道命法》十六神入十二宮得位之圖。引自:不著撰人,〈太乙人道命法〉,《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六百九十七卷,術數部彙考十一,第四七八冊之二一葉。

 

【圖1.3】當代紫微斗數命盤。引自:「科技紫微網」之「紫微命盤看出你一生的運勢起伏曲線」排盤程式

(http://fate.click108.com.tw/unit007/item00008/),本圖為輸入政治人物馬英九之出生年月日時所產生的紫微斗數命盤。

除了結構相同的命盤之外,本研究還認為各種星命術有著共同的歷史淵源。

關於星命術的起源與內在的分支,我會在第二章做更清楚的討論。在此需要說明

的是,在這本論文中,我是以如下的方式來理解星命術在中國傳統算命術中的位置的:

 

祿命術 八字推命術 星命術

祿命術泛指在中國以出生年月日時為推算一生命運依據的算命術(有別於占卜、手面相、風水等其他可能同樣具有算命功能,卻未必需要使用出生年月日時的技術)。中國祿命術又有兩大分支,一是八字推命術,二是本研究的對象--「星命術」。八字推命術將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以天干地支相互搭配以獲得四組干支記號,以此來推算命運,它並不像星命術一樣繪製圖像化的命盤。八

字推命術起源一般認為是唐代的李虛中,並且由宋代的徐子平加以完成3;然而,也有學者卻認為,這套算命術最遲在隋代即已誕生

 

4,關於這個問題,第二章還會再談到。

而所謂的「星命術知識」,在本研究中是以下述的方式來理解的:

在此,星命術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包括了知識(knowledge)與實踐(practice)

兩個部分。前者所指的是一套從個人的出生年月日時推導到一生命運的操作原

則;後者意指算命師與求問者實際進行算命活動的過程,包含了一系列在社會互

動中所蘊含的默示規則。本研究所謂的「星命術知識」,指的就是星命術中「知

識」的部分,並不打算處理在「實踐」的部分當中可能涉及的各種現象。

而本研究認為,「星命術知識」又包括了「術的部分」、「推論的部分」與「正

當化的部分」。「術的部分」,指的是星命術知識中所包含的各種符號(例如:星

曜、十二宮位名稱、十天干、十二地支等等),以及這套符號代表的意義與運作

規則,它是後續所有推斷的基礎,其作用類似於符號學中的能指(signifier)。

而「推論的部分」,指的是在術的推演之後所給予的社會評價(例如:宜僧道、

必為命婦、性格開朗有主見⋯⋯等等)。在符號學當中,符號作為能指

(signifier),與所指(signified)之間的關聯是任意的;而在星命術的符號

與推論之間,同樣存在著一種可變的關係(換句話說,符號所能引發的推論結果

並不是不變的,而這種推論結果的可變性,是本研究的前提之一)。最後,「正當

化的部分」則是這套知識如何證成自身,自圓其說,使這套知識在面臨各種競爭

的知識系統的攻擊與質疑時能夠穩固而不被動搖。

此外,還需要再花點篇幅說明的是,這個研究奠基於研究開始之前即已大致

建立的兩個對於算命術的認知,這些認知也是我形成後續研究的前提5:

第一個認知是,人們對於算命術常有一種誤解,以為算命術是無所不包的。

也因此,在算命的過程中,人們可能會詢問算命師各式各樣的問題。然而,我認

為這其實是高估了一個算命術所承載的訊息量。當一個人開始學習算命術,他很

可能就會發現,算命術可以告訴求問者的訊息其實是很有限的。雖然算命術陳述

的內容確實有與時俱進的現象,但是新擴充的內容仍然必須以既有算命術的結構

為底本。換句話說,算命術能說些什麼,在一定程度上必須依附於既有的知識上。

例如:在明代的《希夷陳先生紫微斗數全書》中,將命盤區分為命宮、兄弟宮、

妻妾宮、子女宮、財帛宮、疾厄宮、遷移宮、奴僕宮、官祿宮、田宅宮與父母宮

等十二個意義單位6,當代紫微斗數就常將妻妾宮改稱為夫妻宮、奴僕宮改稱為

交友宮,以此來修改該宮位所能推算的內容7。但是無論如何,這些變更仍然必

須顧及十二個宮位的基本意義,在基本意義的基礎上進行。這種有限的修正,也

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算命術的有限性8。

第二個前提是,算命術內建了一套秩序,這套秩序的來源既存於社會之中,

算命術反映且維繫這一套社會秩序。不僅如此,算命術內建的秩序必須有一個相

對應的似真性結構(plausibility structure,似真性結構一詞來自本研究依循

的「知識社會學」研究取徑中,詳後述),當這個似真性結構改變,則算命術所

的對應的那一套秩序會跟著改變,於是算命術知識也就必須修正以因應已經改變

的情勢。

由上述的兩個前提得到了兩個重要的問題:

一是,算命知識如何與它所對應的似真性結構貼合?在特定的歷史時間點上

(如果真有這麼一點的話),它如何理解這個時空下的社會情境,又如何詮釋個

人的命運?

二是,當歷史的情境改變,用以支持原本算命術內容的結構不復存在,那麼

算命知識如何在文化背景轉變的時候翻轉自身的論述,以使它在不同的歷史環境

中繼續有效?

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我選擇了Peter Berger 與Thomas Luckmann 的知識社

會學作為研究的取徑,並以逐級編碼的方式對星命術相關書籍進行質性研究的分

析。然而在詳述此一研究取徑與研究方法之前,必須先回顧迄今為止,與算命術

相關的研究概況。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站內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