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易經占卜牌』牌相分享-鈸 (鐃) (鑔) |
『道家易經占卜牌』牌相分享鈸 (鐃) (鑔)
日期:2012-05-23 轉載自:「國際道家學術總會粉絲網頁」
『國際道家學術總會』總會長 李亨利博士 指導 『中華民國道家學術研究會』學友 郭丁榮 撰寫
道家易經占卜牌中與「鈸」有關的卦有
【渙卦】
![]() 鈸,古稱銅鈸、銅盤,民間稱鑔。
打擊樂器。碰奏體鳴樂器的一種。
中國、外國樂隊中都使用。
中國古代把銅鈸、銅鐃或銅盤、鑔等,統稱為鐃鈸。鐃和鈸是兩種樂器,形制近似但略有不同。
二者皆銅製,圓形金屬板,中間隆起半球形部分叫碗或帽。每副兩片,相擊發聲。通常直徑為30~50釐米。
鐃和鈸的區別在於,鐃的碗部較小,發音較響亮,餘音較長;
鈸的碗部較大,發音較渾厚,餘音較短。
鐃與鈸在民間常配合使用,用於民間吹打樂和戲曲伴奏。
除漢族外,鈸在眾多少數民族中也流行。
據《北帝書.神武記》記載:
鈸大約是在西元350年左右,隨《天竺樂》傳入中國。
6世紀初期,銅鈸在北魏民間已很流行,並很早就在梵樂中使用。
鈸在隋代九部樂中,已用於天竺、西涼、龜茲、安國和康國五樂中。
到了唐代,十部樂中有七部用鈸,尤其在燕樂中,還有正銅鈸與和銅鈸之分。
在敦煌千佛洞的隋唐壁畫和成都五代前蜀皇帝王建墓的樂舞石刻中,已繪有敲擊銅鈸的人像。
明、清之際,鈸是崑曲等地方戲劇中的伴奏樂器。
鈸是一種古老的碰奏樂器,又稱「土耳其鈸」,其音響的穿透力很強,善於烘托氣氛,是管樂隊、交響樂隊、管絃樂隊中必不可少的色彩性打擊樂器。鈸在演奏時可以懸掛在支架上,用鼓槌滾奏,表現力很豐富。
輕奏則像冰雪消融時的潺潺春水,重擊則如暴風驟雨時的風聲呼嘯。
結構組成:
鈸身為一對銅製的草帽狀圓片,對扣在一起像一個梭子。
鈸身的兩個部分各系有一條鈸巾,演奏者須取站姿,用雙手通過鈸巾持住鈸身,使鈸身的兩部分碰撞發音。
樂器特色:
屬於金屬體鳴樂器,無固定音高。
其音響洪亮而強烈, 餘音迴蕩,可以傳得很遠。
用於強奏時,極富氣勢, 通常表現一種激情;
用於弱奏時,其作用類似大鼓, 屬於節拍樂器。
歌曲:廟會
歌手:王夢麟
歡鑼喜鼓咚得隆咚鏘,鈸鐃穿雲霄,盤柱青龍探頭望,石獅笑張嘴;
紅燭火,檀香燒,菩薩滿身香,祈祝年冬收成好,遊子都平安。
歡鑼喜鼓咚得隆咚鏘,鈸鐃穿雲霄,范謝將軍站兩旁,叱咤想當年;
戰天神,護鄉民,魂魄在人間,悲歡聚散總無常,知足心境寬。
鐃歌:
1、軍中樂歌。
傳說黃帝、岐伯所作。
漢樂府中屬鼓吹曲。馬上奏之,用以激勵士氣。
也用於大駕出行和宴享功臣以及奏凱班師。
南朝 宋 何承天 《朱路篇》:
「三軍且莫喧,聽我奏鐃歌。」
唐 李白 《鼓吹入朝曲》:
「鐃歌列騎吹,颯沓引公卿。」
2、泛指軍歌。
明 陳汝元 《金蓮記•焚券》:
「譚笑青萍歸路遠,清笳萬里和鐃歌。」
清 方文 《偕蔣穆之登金山懷龍友先生》詩:
「曾上江樓閱水師,鐃歌鼓吹譜新詞。」
曹亞伯 《武昌起義》:
「擇日出師,當天誓眾。鐃歌初唱,漢幟齊張。」
3、指凱歌。
清 汪廷訥 《種玉記•夷江》:
「指日功成齊奏凱,大家拍馬聽鐃歌。」
清 趙翼 《從軍征緬甸》詩:
「傳語健兒休笑我,凱旋時節要鐃歌。」
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