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
日期:2011-01-10
許嘉璐教授 北京師範大學漢語文化學院院長
摘錄:《北師大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揭牌典禮上的致辭》
光明日報 2011年01月10日 15 版
近年來,社會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密切,相應地,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紛紛成立旨在研究傳統文化的機構。北京師範大學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也是為順應這一時代潮流而設。當前比較緊缺的,是彙集海內外資源、為學者提供較好的研究環境、以培養未來高端人才、開展高端國際交流為目標的平臺。我們冠以“高等”,就是想以此為己任,以此自勵。院名中的“人文”一詞,我們用的是19世紀以來比較通行的含義,與自然科學相對應,即研究一般社會現象,重點則是文史哲和語言學等,實際上就是中華傳統文化,而且要貫通古今。我們院名中標以“宗教”二字,是因為在人類歷史上宗教與文化幾乎同時發生,密不可分,宗教與人文並不是完全對立的,而是互相包涵的,是互制、互補、互促的。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如果不深入研究中國的佛、道兩教,就難以全面地、深入地把握中華傳統文化。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先後傳入中國,成為中外文化交流和相互容融的重要內容,繪出了中華文化與異質文化從相互衝撞到相互融合的精彩畫卷,顯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極大包容性。像中國這樣,本土宗教和外來宗教千百年來鮮有刀兵相見,最終和諧相處的情景,在世界宗教史上是很罕見的。也可以說,不研究近千百年來外來宗教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也難以對中國的歷史作出準確的敘述,就會在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世界和平方面顯得乏力。人文學科與宗教學實際上有所重疊,在我們的院名中把“人文”和“宗教”相聯,既表明我們所說的“人文”有別于西學對神學的排斥,也意味著我們注重研究中外的貫通與比較。
眾所周知,中國大陸正在穩步地走向全面小康社會。我們所理解的“小康”,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與時代精神結合的產物,是物質相對充足、精神相對高尚的社會。為此,中央早已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戰略。這一點,在正在制定的“十二五規劃”中也將有重點的表述。文化建設,歸根結蒂是民族的精神建設,是對傳統的繼承和時代精神的創造。三十年來中國大陸的迅速發展,正是傳統智慧和時代精神迸發、中華民族精神創造的生動表現。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歲月裡,這一創造會繼續構成新的輝煌。
現在,一系列重要的挑戰和課題早已擺在人類面前了,對此中華民族同樣無法回避。例如:如何解讀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環境中的民族文化現狀;不同的文化之間如何溝通、相融;如何進行未來民族的和世界的文化建設,以使人們能在對物質的追求和對精神的需求之間取得相對平衡;如何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速度和人文精神建設速度之間找到協調點;中華民族如何和各國人民為克服當前地球的種種危機而攜手並進。對於中華民族來說,這些問題可以簡約為這樣一個突出而緊迫的問題:如何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結合?
中華民族每當遇到險阻或居安而思危時,都會回首歷史,最重要的是追溯到創造中華民族精神主幹的時代。這並不是要回到古初,而是要看清楚民族文化基本定型時的智慧,並沿此而下,洞察中華民族文化演變、發展、挫折、興旺、衰微、交融的過程、規律,經驗和教訓。不但中華民族需要如此回顧,西方的學者和神學家也在做類似的努力,例如“軸心時代”這一概念的提出、《聖經》的一次次重新被詮釋以及後現代主義等思潮的接連出現,就是這一動向的反映。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為學者營造一個可以潛心涵詠、沉靜深思、坐而論道、辯難切磋的環境,就需要培養大批功底深厚、甘於寂寞、知行合一的年輕學者。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之河浩瀚深邃,無與倫比,尤其需要學人獻出畢生的精力,刻苦為人,殷勤傳學。
毋庸諱言,至今研究中國文化在歐美還屬冷僻之學,圖書刊物上難得一見中外學者研究中華文化成果的論著。歐美至今仍未擺脫“中心論”對其正確對待其他文化的負面影響;研究和瞭解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並非這些國家人文社會科學學界和一般民眾關注的事情。當然,世界上一直有一批堅持客觀、冷靜、科學地看待和研究中華文化的學者和政治家,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中華文化中的許多內容,諸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觀念具有普遍價值。在當前呼籲尊重文化多元、不同文化間應該互相學習、欣賞、吸收的聲音越來越響亮的語境下,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我們理應承擔起和世界各國的漢學家共同向西方世界、向其它幾大洲介紹中華文化的責任。這絕不是什麼“價值觀輸出”,不是施展意在改變對方的“軟實力”,更不是強加於人,這只是對人類文化多元化應有的平等的追求。世界需要不同文化的對話,需要中華文化參與對人類危機的挽救和對未來的思考和探索。我們清楚地意識到,沒有多元文化之間的和諧平等,就沒有世界和平;要促進和維護世界和平,就需要政治家之間的對話、學者之間的對話、公眾之間的對話。在這三個層面的對話中,學者之間的對話是關鍵性的,因為學者可以“下學而上達”。為此,就需要大批能夠對話、善於對話的人才,所以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把培養可以在國際學術和教育領域馳騁的學者作為努力的重點之一。
出於對祖國、對人類現狀和前途的觀察和憂慮,出於學人自賦的、天然的歷史責任感,北京師範大學和兄弟院校以及國外的一些學者以及宗教界人士,發起和鼓勵我們成立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
基於世界文化的狀況和中華文化的處境,人文宗教高等研究院給自己定位于“三高”:培養高端國際型人才;進行高端國際交流;組織開展高端研究及其成果的出版。
2010年12月27日
回到目錄
按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