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由『國際道家學術總會』會長 李亨利 博士精心製作『道家易經占卜牌』,現在已有『線上免費占卜』『測字好好玩』 『占卜好好玩』等系列供大家線上免費使用!@對占卜結果有任何疑問﹐還可到『國際道家學術總會臉書粉絲專頁』發問哦!

網頁翻譯

國學與經營管理墨寶

第二屆學術大會墨寶

第一屆學術大會墨寶

誰在線上

現在有 20 訪客 在線上

國際道家粉絲專頁

道家思想與道文化目錄

參觀人氣統計

本會常年法律顧問

常年法律顧問:李良忠律師

道:中國各宗教融合共存之路
作者是 宮哲兵教授   

 

道:中國各宗教融合共存之路

從三教合一、五教合一到宗教對話、多元主義

 

 

 

 

 

哲學學院宗教學系教授

宗教研究所副所長

哲兵教授

 

 

 

 

 

  宇宙有一個隱神,地球上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萬神皆為它的顯現。它沒有名字,暫且稱之謂“道”。

隱修道者

 

  20世紀的世界大舞臺,在911飛機撞擊美國世貿大廈的血腥中謝幕。進入21世紀,宗教衝突與宗教戰爭的血火到處蔓延,不斷升級。恐怖襲擊的爆炸,頻繁發生在美國、英國、俄羅斯、印度、印尼以及中東等國家,無數無辜的人倒在血泊之中。怎樣理解這場世紀初的全球戰亂?怎樣化解宗教衝突與宗教戰爭?

 

 

  很多研究人員發現,中國從古到今沒有發生過宗教戰爭,那麼它有什麼經驗能提供給充滿戰亂的世界借鑒呢?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在漢代傳入中國後,能夠與中國本土的儒、道二教和平共存,交流融合,三教合一,在二千年的時間內從未發生過戰爭。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的戰爭幾乎從未停止過,但二教在唐代傳入中國後,卻能夠與中國原有的儒、道、釋三教和平共存,交流融合,近代以來又有五教合一的運動,一千多年來幾乎沒有發生過宗教戰爭。

 

 

  中國各宗教融合共存之路,是道。道是中華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三教合一,就是三教合道,五教合一,就是五教合道。中國各宗教,都服從於中華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因為道才沒有宗教戰爭,因為道才有和平與發展。中國的宗教對話,是圍繞著道而對話。中國的宗教多元主義,其多元一體的共性就是道。中國宗教的道論,是提供給世界各國的可借鑒的和平之道。

 

 

一、三教合一之路:道

 

(一)儒、釋、道三教的融合

 

1、三教融合的禪宗、理學、全真道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是儒、釋、道,即所謂三教。三教的分立、衝突、融和,構成了中國二千多年文化史的主要內容。隋唐兩宋,三教鼎立的局面達到高潮,三教以辯論形式的對話也空前頻繁。隋唐諸朝多次舉行三教辯論大會,表面上呈現了三家之間的爭論,實際上卻為三教的思想交流提供了機會。中唐以後,皇帝在生日的那一天照例舉行三教對話會,三教大師交流思想,促進了三教合一。從唐代開始風行中國佛教界的禪宗,是一個典型的儒、釋、道三教融合的佛教派別。宋代程朱理學,是三教融合的儒家派別。元代道教的全真教,是三教融合的道教派別。

 

 

 

2、三聖合體圖

 

  明代成化帝所繪《一團和氣圖》乍看如同一人,實為三者,被稱為三聖合體圖。根據《禦製圖贊》可推測,圖中笑面彌勒應為佛教“惠逺法師”,左側著道冠者應為道教“陸修靜”,右側飾儒巾者則為儒教“陶淵明”,三人各為佛、道、儒三教代表。

 

 

  河南省嵩山佛教少林寺的千佛殿西側是具有道教色彩的地藏殿,殿內南北兩面供十大閻羅王神位;後壁繪製儒教色彩的二十四孝畫圖;鐘樓前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鄭王之子朱載堉所立的《混元三教九流圖贊》碑,刻有《混元三教九流圖》,圖面是釋迦、孔子、老子三聖合體像。圖贊中寫到:“三教一體 , 九流一源;百家一理,萬法一門”,這體現了三教合流、和睦相處的思想宗旨。

 

 

 

3、三教合一的寺觀

 

  三教合一”的思想還反映在許多寺廟中。山西省有一座懸空寺,建於北魏,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懸空寺建有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鐘樓、鼓樓、純陽宮、三官殿、觀音殿、雷音殿、三聖殿等大小殿閣。全寺最有特色的是最高層的三教殿。三教是指佛、道、儒三教。三教教祖釋迦牟尼、老子、孔子同在些殿受供奉,體現了“三教合一”的思想,形成了一處信仰自由、和平共存的人間天堂。

 

   

  甘肅省崆峒山的道教三教洞是窯洞式建築,內奉太上老君、釋迦牟尼和孔夫子,是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表現。

 

 

 

(二)道教的唯道是從

 

1、三教皆名曰道

 

  在中國三教合一的理論與實踐中,儒、道、佛三教都曾探討三教合一的“一”是什麼?什麼是三教的共同精神?三教的代表人物,許多認為三教的共同精神是“道”,有些人甚至還提出,三教唯道。

 

 

  道教祖師老子創立了“唯道是從”的唯道論,張道陵創立道教,繼承了唯道論。明確提出三教合一、唯一唯道的是明初高道張三豐。他在《正教篇》一文中說:


 

  “奚無三教?惟一惟道。一何以分?分何以三?蓋自有孔、老、牟尼,乃至有孔、老、牟尼,雖至有孔、老、牟尼,仍非有孔、老、牟尼。孔固儒也,老固道也,牟尼固釋也,然有所分,故究無所分,故以無所分,故必有所合,故不孔亦不老,不老亦不牟尼,牟尼、孔、老,皆名曰道。孔之絕四,老之抱一,牟尼之空五,皆修己也;孔之仁民,老之濟世,牟尼之救苦,皆利人也 : 修己利人,其趨一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三教有分別,但修己是一樣的,利人是一致的,故三教“皆名曰道”。難道有三教的分別嗎?它們唯一唯道啊!

 

 

2、唯道是從,唯道是務

 

 

  道教中,對信奉道教教義的修習道術的專職道教徒,稱為道士。道經說:“身心順理,唯道是從,從道為事,故稱道士。”也有道經稱,道士是“唯道是務”者。唯道是從,是說一切事唯獨服從道,唯獨聽從道。唯道是務,是說一切工作唯獨為了道,一切任務唯獨圍繞道。早期道經《黃帝陰符經》:“明道善修,法道傳承,唯道為法,功成天地。”道教的一切修煉之法,所傳承的,無非是唯道為法。

 

 

 

3、唯道來集,唯道為法

 

 

  道教靜坐修煉時,唯道為法。司馬承禎《坐忘論•得道》說: “空心穀神,唯道來集。”道教內丹修煉中,唯道為法。趙宜真《原陽子法語》卷上《還丹金液歌並敘》對內外丹法作了比較與說明,認為:“唯道集虛,本無二致。” 元陳致虛《上陽子金丹大要》(上)說:“運有否終,唯道長久!”

 

 

 

 

(三)佛教的佛道與唯道

 

1、佛道

 

  佛教剛傳入中國時,被稱為佛道,其含義,佛為道之一類。又一含義,佛道即佛教的義理,當時認為道是佛教的最高智慧。太虛法師《佛道品第八》說:“佛道,梵語佛陀菩提。菩提,古翻為道。”正因為如此,佛經中“道”的概念非常之多。

 

 

 

2、篤論唯道,豈關多誦

 

  南朝陳後主陳叔寶曾經想用“策經”的方式來沙汰一批僧人,此舉遭到了天臺宗祖師智顗的反對。他說:“調達日誦萬言,不免地獄;槃特誦一行偈,獲羅漢果。篤論唯道,豈關多誦?”(1)智顗的意思,修佛的關鍵是篤信唯道,而不是誦經萬言

 

 

 

3、三教同歸於治

 

  佛教與儒教曾有過激烈的鬥爭。如唐朝時,韓愈著《原道》、《原性》攻擊佛教;宗密則依據佛教的立場,著《原人論》加以激情抗辯。宗密本人從佛教的立場提倡三教合一,他在《原人論》中說:“孔老釋迦皆是至聖,隨時應物,設教殊塗,••••••懲惡勸善,同歸於治,則三教皆可遵行。(2)”

 

 

  元代劉謐著《三教平心論》,從佛教角度論述三教各有合理之處,應該互相補充。他說:儒家“可以安國家而立社稷。可以扶世而致太平。功成身老,名在青史。”道家“可以屍解可以飛升,可以役鬼神而召風雨。可以贊造化而玄功,壽量無窮快樂自在。”佛教“是為一切種智,是天中之天,是為無上法王。”又說:“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還說:“儒療皮膚,道療血脈,佛療骨髓。(3)”

 

 

 

4、唯道可以忘世

 

  憨山德清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他特別強調的是“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是佛教的核心思想。除唯心、唯識之外,歷代有許多佛教高僧也講“唯道”,如“唯道是務”“唯道為師”等。憨山德清有一句名言傳誦至今。即“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後人又把這句話總結為:“唯儒可以入世,唯佛可以出世,唯道可以忘世。”

 

 

  知訥是韓國高麗時期的著名高僧。金君綏為其所撰《佛日普照國師碑銘》說,他早年的特點是“學無常師,唯道是從”。

 

 

 

(四)儒教的三教“統謂之曰道”

 

1、早期儒家之道

 

  儒家創始人孔子對道是高度推崇的,《論語》中的道字出現一百多次。“朝聞道,夕可死也”,“吾道一以貫之”,都是孔子留下的名言。

 

 

在中國三教合一的思潮中,儒家佔據重要的地位。歷代主張三教合一的儒家很多,儒家關於三教合一的言論也很多,儒家三教合一的“一”,也就是三教的共同精神。

 

 

2、程朱理學之道

 

 

  宋明理學家繼承和發展了道家之“道”。老子“道生萬物”的思維模式被宋明理學家用來說明世界的本原,並構築了他們的理論體系。強調“道”(理)的至高無上,是宋明理學的特點。早期儒家以天為最高,重倫理觀而輕宇宙觀。二程提出“天理”概念,引入道家的宇宙觀。於是宋明理學與道家有了共性,這個共性就是理,理也就是道。二程說:“天有是理,聖人循而行之,所謂道也。(4)”又說:“又問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5)”從這一角度來說,道家為宋明理學輸入了靈魂,理學之所以被稱為道學,正是反映了其與道家這種理論上的淵源關係。

 

 

3、現代儒家之道

 

 

  現代儒家學者段正元(1864──1940),一生時逢“全盤西化”、反孔批儒的時代。他力挽狂瀾,復興孔子儒學,于民國元年在成都創辦人倫道德研究會,於民國五年在北京創辦了“道德學社”。 “道德學社”的宗旨是:“闡揚孔子大道,實行人道貞義,提倡世界大同,希望天下太平”。“道德學社”對傳播儒學形成了相當影響。段正元在《大成禮拜雜誌》(之三)說: 

 

 

  “以道治天下者。道家也。以德治天下者。釋氏也。以禮治天下者。儒也。道、德、禮、三者一也。”又詳細說明:“禮制者、儒家之天下也。儒家之天下者。道之以德。齊之以禮。

 

 

  禮制進化。是謂德制。德制者。釋氏之世界也。釋氏之世界。道之以道。齊之以德。

 

  德制歸化。是謂道制。道制者。道家、之天下也。道家之天下。齊之以道。歸於道。合於道。化於道。一於道也。

 

  三者。統謂之曰道。” (芻談錄) 

 

  段正元在分析綜合了三教之後,最終認為三教“統謂之曰道”。

 

 

(五)三教合一的宗教組織

 

1、三一教

 

  明代已經有了合三教為一體的實際宗教形態存在,如晚明的林兆恩創立了三教合一的宗教團體“三一教”。林兆恩“立廟塑三教之像:釋迦居中,老子居左,以吾夫子為儒童菩薩塑西像,而處其末座。縉紳名家亦安然信之奉之”(6)。


 

  三一教始行於福建省莆田仙遊二縣。莆田縣除廣業區外,差不多較大的鄉村都有一座三教堂。仙遊幾乎全縣都是奉三一教的,每鄉必有一祠,無論家中遇到什麼事,都要請三教先生解疑。清末三教還傳入臺灣省,目前臺灣稱三一教為“夏教”。1956年在臺北中山北路創設三一教總堂(養興堂),並且成立“三一教興聖委員會”。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三一教通過移民傳播到東南亞。現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各地都建有許多三一教堂,它們不叫廟、寺而是稱為堂、祠、洞、書院等。三一教傳至南洋各地後,又逐漸遍及海外及歐美各地,其影響日益增大。

 

 

  較完善的三一教祠堂都供奉著孔子、老子、釋迦弁尼,而三一教主林兆恩每座祠堂都有奉祀,通常身邊還有明代武當山道士張三峰和莆田道士卓晚春,可以看出三一教中道教的成分比佛教、儒教的成分更占主導地位。


 

  

2、理教

 

 

  當代有一些公開提倡三教合一的宗教組織。如臺灣的新興宗教理教、軒轅教等。理教為明末楊澤所創立,迄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至今在臺灣為合法宗教。該教宗旨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兼采佛道兩家之精華,綜三家之學為一理,集千聖之傳以立教。理教教義 是:(一) 尊儒家之理——以倫理忠孝為本。  (二) 奉佛家之法——以慈悲喜舍為懷。(三) 修道家之行——以清靜無為為主。

 

 

  理教認為,儒釋道三家的共同宗旨是“理”。理是宋明理學的最高範疇,理是什麼?就是道。程顥說:“理則謂之道。(7)”朱熹說:“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道也。(8)”

 

 

3、軒轅教

 

 

  臺灣軒轅教也主張三教合一,三教的道統以道為最高。軒轅教的教義綜合儒道墨三家學說,以“道”為至高無上的上帝,奉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為教主,繼承軒轅黃帝道統,重建中國固有宗教,啟發中國新機運,鑄成新中華魂,促進人類達到大同盛世。

 

 

 

4、民間宗教與信仰

 

  儒、道、釋三家都主張三教合一,故而在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也形成一股民間潮流。如明代很盛的民間關帝信仰,其經書《三界伏魔關聖帝君忠孝忠義真經》稱關羽君臨三界,“掌儒釋道教之權,管天地人才之柄”。明清時代民間流行的小說體現了三教唯道的思潮。《封神榜》:“但觀三教,惟道至尊。•••••但談三教,惟道獨尊。” 紂王聽言大悅:“朕聆先生此言,不覺精神爽快。”《西遊記•第七十八回》:“三教之中無上品,古來惟道獨稱尊!”滿朝官都喝采道:“好個惟道獨稱尊!”

 

 

二、五教合一之路:唯道

 

 

  明代以後,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影響越來越大,三教變成了五教。杜維明先生說:傳統三教,所謂儒家、佛教、道教,這範圍必須擴大,從明朝開始要增加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稱為五教。中國歷來有三教合一的傳統,清末民國初,中國人又提出了五教合一的理論。南懷瑾先生說:“所以我們的宗教信仰,能叫出五教合一的口號,而且這種風氣,目前已經傳到美國去了。現在紐約已經有教堂,仿照我們中國人的辦法,耶穌、孔子、釋迦牟尼、老子、穆罕默德,都請上坐,泡好茶了。(9)”

 

 

(一)五教唯道的一貫道

 

  中國信仰五教合一的最重要的宗教團體是一貫道。一貫道創立於清末同光年間的王覺一。1930年,山東濟甯人張光璧(字奎生,道號天然)接掌“道盤”後,在華北、東北、華東、華中得到迅速發展。張天然本來跟隨道士路一中學道,路一中去世後,改而跟陳師姑學道,之後,就自稱“奉天承運”建立了“天道教”。1985年,取得臺灣政府的許可,成為合法的宗教。目前它已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落腳,道徒超過100萬人,主要是華人華僑,也有少量外國血統人士入道。一貫道唯道唯大,至高無上,這反映在該教的神明、經典、修煉、道統等方面。

 

 

神明

 

  耶穌基督、釋迦牟尼、穆罕默德、孔子、老子五教教主,都是一貫道的教主,都是一貫道信仰的高位神。其中基督教、伊斯蘭教是一神教,而佛教、道教、儒教是多神教。三種多神教所信仰的眾多神靈,如儒教中的孟子、子思,道教中的玉皇、西王母,佛教中國的彌勒佛、觀音菩薩,三教共奉的關公,都是一貫道的神。

 

 

  但是一貫道的至上神是無極老母。無極老母就是道的最高化身,是道的人格化。按一貫道的看法,道生五神,好象無極老母生下五個兒子:儒道佛基回的教主,他們各自創立了大的宗教系統。

 

 

2、經典

 

  一貫道基本上沒有自己的經典,以五教經典為經典。 下面是他們的主要經典:

 

儒教:四書五經


道教:道德經、清淨經、莊子、列子


佛教:金剛經 、壇經


基督教:新舊約聖經


回教:可蘭經

 

  還有三類可視為一貫道的經典。

 

第一類是無字真經,無字真經系指由明師口授心印,是不立文字的。如張光璧口傳的“無太佛彌勒”五字,系新道徒入道時秘授之“五字真言”。

 

 

第二類是鸞書,是在行宗教儀式時神靈附體之後寫出來的文字作品。

 

 

第三類是歷代祖師的作品,如十五祖王覺一的《中庸解》、《歷年易經》、十七祖路中一的《初學須知》、《彌勒救苦真經》、十八祖張天然的《性理題釋》、《暫訂佛規》等。

 

 

3、修煉

 

 

  他們認為道就是全部修煉的基礎,道通為一,道到後來形成五教 ,五教都是在闡揚一的道理,一就是道。

 

儒教:存心養性、執中貫一。

 

道教:修身煉性、抱元守一。

 

佛教:明心見性、萬法歸一。

 

基督教:洗心移性、默禱親一。

 

回教:堅心定性、清真返一。

 

4、道統

 

 

  道在一貫道信仰中是至高無上的,道成肉身,化為人間的聖人,聖人代代相傳,於是就有了道統。一貫道的道統有三個系列,都是道的化身。

 

 

  第一組是東方十八代,道降中國,聖人禦世,就是東方十八代。這個包括盤古、有巢、燧 人、伏羲、神農、皇帝、帝舜、大禹、成康、文、武、周公、老子、孔子、曾子、孟子等。

 

 

  第二組是西方二十八代,道轉印度,佛教接衍。西元前六百年釋迦牟尼出生 了,從釋迦牟尼到牟克加葉到阿南,一直到最後菩提達摩總共二十八代。

 

 

  第三組正傳十八代祖,老水還潮,回到東方,釋終儒起。達摩→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白馬→羅蔚群→黃德輝→吳紫祥→何了苦→袁退安→徐楊→姚鶴天→王覺一→劉清虛→路中一→張天然等東方後十八代祖師。

 

 

  綜觀一貫道的神明、經典、修煉、道統,這是一個典型的五教合一的宗教,它的最高信仰物件是道與無極老母,正如道教的最高信仰物件是道與太上老君一樣。一貫道的教名,來源於孔子的話:“吾道一以貫之。”也來源於老子。一貫道相信無字真經,明師口授心印,即源于老子《道德經》的第一章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二)五教道為宗的德教

 

1、創教與發展

 

  德教起源於中國廣東潮汕地區、流傳于東南亞華人中,是一種新興的民間宗教。自20世紀30年代德教初創到現在,經政府合法註冊的德教會組織,在新、馬、泰三國已有約二百個,馬來西亞已經有五十七個,“德友”數以萬計,成為凝聚華人、振興道德、倡辦慈善福利事業、交流資訊、合作互助、增進友誼的重要宗教組織。

 

 

 

2、道為宗,道為崇

 

 

  德教是一個宣揚五教合一、道德教化的民間宗教,其教義精神是“道為宗”、“德為崇”,或者說“道為體,德為用”。因此,“道”與“德”是德教立教之本。這個教義與《道德經》的精神完全一致,故有人說德教是五教合一,道教為主。

 

 

  德教倡立“十章八則”作為德友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準則。所謂“十章”,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智;“八則”即不欺、不偽、不貪、不妄、不驕、不怠、不怨、不惡。

 

 

 

3、五教同宗


 

  德教主張五教同宗,諸善歸一。認為道教的根本教義是“崇德”,佛教的根本教義是“慈悲”,儒教的核心是“忠恕”,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是“博愛”,伊斯蘭教的宗旨是“慈恕”。這些都是世界各民族傳統道德的精華。德教敬奉五教,是希望發揚五教的美德精華,啟發人類的良知,在實際生活中奉行。同時,德教認為,凡屬世界上的正信宗教,皆以利人濟物、修心濟世為宗旨,因此,應當求同存異,融合各教,統歸一德,到達“德教一家親”和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


 

4、信仰神靈

 

  德教會以“閣”為基本單位。德教的神靈世界稱為“德德社”,是德教所信奉的眾多仙尊的總稱。德教主張“五教同宗”,“諸教歸一德”,所以他們所信奉的仙尊很多,包括儒教、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及民間信仰中的各路神靈。其中重要的有玉皇大天尊、關聖帝君、五教教主、張道陵祖師、張三豐祖師、以及柳春芳、楊筠松、張玄同、吳夢吾四位掌教師尊,還有道濟佛尊(即濟公活佛)、八仙之一的呂純陽祖師等。

 

 

 

(三)五教合一的宗教、團體與道院

 

1、世界紅卐會與濟南道院

 

  世界紅卐字會中華總會成立於1922年,會員主要是軍閥、官紳、商人等,以辦理救濟及各項慈善事業為宗旨。以道教為主,信奉能超越各宗教的道,道的人格化即所謂”老祖”。因主張儒、道、佛、伊斯蘭、天主教五教合一,並從事慈善活動,勢力得到迅速發展。後相繼在全國各省、市、縣設立分支機搆317處,建道院436處,在香港、朝鮮、新加坡、日本、南洋等地建分支機搆與道院200餘處。南懷瑾說:“現在還新興了“五教同源”,如紅卐字會等類團體,把孔子、老子、釋迦牟尼、耶穌、穆罕默德五位教主,都請在上面排排坐。中華民族是喜歡平等的,認為每個教主都好,所以五位一起供奉。”(10)

 

 

  在濟南上新街南端,有一組氣勢宏大的仿古建築群,它就是剛剛被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萬字會舊址—濟南道院。濟南道院1921年由山東濱州人杜秉賓等創建,因是世界紅卐會始創地,故被奉為該會的總部和母院。

 

 

 

2、五教合一的青島道院

 

  現青島市博物館,原是世界紅卍字會青島分會會址所在地,該會主張耶穌、儒、釋、道、回教五教合一。要建造這樣的會所,體現其五教的宗旨,就建築藝術而言,難度係數非常之大,要有非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不過,中國著名的土木工程建築學家劉銓法做到了。他以詩人的想像,大膽創新,終於設計出這個代表五種文化的作品:它黃瓦紅牆,共有三進院落,分別為羅馬式建築、中國傳統風格建築和阿拉伯式建築。建成之後,稱為道院,一是說明以道為宗,二是反映道的和諧精神。這組具有濃郁五教文化風格的宏偉建築群,在歐陸建築風格為主的舊青島絕無僅有。

 

 

 

3、重道統、盡人道、修天道的天帝教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臺灣湧現了許多民間新興宗教,有些已經獲得政府的批准。這些新興宗教中,許多是提倡五教合一的,除一貫道之外,還有天帝教等。天帝教的基本教義是重道統,盡人道,修天道。

 

 

  天帝教遵奉道統,教主為立教始祖天帝。于人間不設教主,由天帝遴選傳人,授命為首席使者,駐在地球教化人類。天帝教信徒要先盡人道,正心修身,齊家報國;再修天道,積功累德,救世渡人。該教融會世界五大宗教聖哲立教教人的精華,以忠、恕、禮、和等二十字,作為教徒做人處事的準則。

 

 

 

4、普世教會合一運動

 

  五教合一的運動不限於中國,不限於臺灣與東南亞,西方也有類似的各宗教融合運動。比如“普世教會合一運動”,該運動以建立多教合一的組織為宗旨。他們最終目的是要建立一個“世界大教會”,任何“教會”不論信仰如何,皆可加入這大教會,其中包括基督教中大多數的宗派,希臘東正教,俄國東正教,並羅馬天主教。還有些人認為所有宗教都是教人為善,人無論信哪一種宗教都能得救,都能上天堂,所以興起“五教合一運動”,五教包括:基督教,儒教,道教,回教,佛教等。

 

 

三、宗教對話與多元主義之路:唯道

 

  不同宗教的對話,在當代中國與世界宗教領域中越來越受到重視。宗教多元主義理論,是當代中國與世界宗教學的熱門話題。尋找各宗教的共同普世精神,是當代許多宗教學家的研究課題。在這三個方面的探討中,我們很頻繁地接觸到道的概念,道的精神。

 

(一)宗教對話之道

 

1、典範轉移

 

  科學史家孔恩斷定近代西方的科學革命發展出一個“典範轉移”,由牛頓的古典物理學到相對論與量子論,是科學的典範轉移。到更廣大的宗教、文化的領域,神學家孔漢思斷定,今日世界由基督教為主宰的情況正轉變成為多元文明主宰,是正在進行的一場宗教典範轉移。

 

 

  孔漢思是天主教的神父,竟膽敢挑戰教皇的權威,認為即使在信仰的範圍之內,教皇也未必一定不會犯錯,以致被逐出教會。而他絕不因此畏縮,照舊我行我素,在聯合國宣揚“沒有宗教之間的和平就沒有世界和平”的資訊,並於是1993年邀請世界宗教領袖聚會對話,起草了“世界倫理宣言”,而贏得了世界倫理之父的稱號。

 

 

 

2、道德金律

 

  1993年在芝加哥舉行的世界宗教領袖對話會議上,從各個宗教傳統對自己的批評反省出發,他們找到了建構全球倫理宣言的基石。〈宣言〉指出,在每一個宗教傳統都可以找到同一個原理的不同表達:


  “經歷數千年,在人類許多宗教與倫理傳統之中都可以找到下列原理,並不斷維持下去,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或者用積極方式來表達:‘己之所欲,施之於人。’這應該是貫通於生活的所有領域—家庭與社區、種族、國家與宗教的不可取消的、無條件的規範。”

 

  這條世界道德金律,竟是中國孔子在《論語》中說的一句話。這句話,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可以歸結為“道”。《論語•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這裏,“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可以歸結為“恕”,而“恕”是孔子“道”的一個方面。

 

 

  《論語•裏仁》篇中有一篇是孔子與曾參及其門人的對話:“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由此可知,孔子之道的核心是“忠”、“恕”二字所共同包括的內容。

 

 

  《論語•雍也》篇談到“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你希望成就的事,也同樣去成就他人。 “恕”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不喜歡做的事,也不要讓他人去做。這兩段話的意思是一樣的,就是道。

 

 

  孔漢思指出共通於各種宗教精神傳統的並不是對於上帝的信仰,而是對於Humanum(Humanity,人道)的關注。而道本來的意思就是說話,交談,對話。《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第二個“道”就是說話、對話的意思。我們可以說,世界道德金律如果用一個字表達,就是“道”。如果用8個字表達,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3、基、儒、道之間的對話

 

  中國的宗教對話越來越多。主要是在基督教、佛教、道教、儒教之間。關於儒教與基督教的對話,最近幾年出版了不少的專著與論文集,也召開了多次的研討會。

 

 

  道教與基督教的對話會議,也召開不只一次。其中2004年在四川大學召開的基督教與道教倫理比較會議,我有幸參加了這次對話。作為基督教一方的主要是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的余達心牧師與加拿大文化更新的   教授,作為道教方面主要是四川青城山道教界與四川大學道教學研究界。我向會議提交的論文是《奥古斯丁與葛洪的性倫理觀比較》,後發表在《哲學研究》2005年第九期。會議曾在四川大學會議中心安排我與   進行公開對話。這篇對話講演稿後來起名為《基督教、上帝與道教、道》,發表在《香港中國神學研究院學報》2006年第三期。

 

 

 

(二)宗教多元主義之道

 

1、杜維明的多元主義

 

  宗教多元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是美國華裔杜維明教授、新儒家大師。他說:宗教內部對於宗教之外的學說常常主要有三種態度,一種是“排外主義”,任何一門宗教中都有原教旨主義傾向,認為只有本教才是惟一的真理代表者。另一種是“接納主義”,這種態度有時會建成一個“等級式”的價值譜系,其中自身原有的價值系統居於最高或核心地位,而其他人類宗教處於輔助地位。佛教中有過這種態度,即以佛教思想為中心,試圖把人類所有價值全部包容到它的系統中去。現代新儒家學者唐君毅先生,建立了一個體系,即“生命存在與心靈九境”學說,他把儒家定位於最高層次的學問(第九境),稱之為“天德流行境”,佛教次之(第八境),基督教又次之(第七境)。

 

 

  杜先生講到第三種,即“多元主義”態度。他說多元主義主張面對其他宗教、主動積極地與之對話,並在對話中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發展。只有這樣才有真正有利一門宗教自身的發展。杜先生強調,儒家與其他宗教,包括與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均可以相互融合,不同宗教之間的融合不是壞事,在融合過程中人們會進行新的創造,從而對宗教的發展有利。

 

 

  以儒家與基督教的融合為例:目前在西方有不少學者在進行儒學與基督教對話工作。秦家懿早年是個基督教修女,但她同時研究儒家,她與瑞士學者孔漢斯進行了儒家與基督教的對話。波士頓大學的白詩朗教授是基督教神學家,同時開設儒學課程,宣稱自己是儒家基督徒。


 

  儒家與佛教的對話:在臺灣,太虛法師的人間佛教,佛光山的聖嚴法師,以及慈濟功德會,佛教在臺灣的發展融入了儒家的精神。


 

  儒家與伊斯蘭教的對話:在中國自17世紀時起就曾出現過“回儒”,例如劉智,他在伊斯蘭教與儒家融合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杜先生在馬來西亞代表儒家參加一場儒家與伊斯蘭教之間的對話。他在新加坡進行過一場十三位儒家與十三位基督教神學家之間的對話。

 

 

 

2、約翰•希克的多元主義

 

  宗教多元主義的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當代英國神學家約翰•希克。希克也和孔漢思一樣,憂心世界被宗教的衝突與戰爭所毀滅,根源是各種宗教的“絕對主義”。他指出就基督宗教來看,宗教對話大致有三種不同的模式:


  (1)、排他主義。(2)、包容主義。(3)、多元主義。


  排他主義堅持,只有基督宗教能夠把握終極真理,不信耶穌基督就不能得救。包容主義主張,其他宗教可以把握部分真理,有隱涵的信仰也可得救。多元主義則認為,各宗教有不同的方式把握終極,也有不同的救贖途徑。

 

 

  早年的希克是保守的基督徒,具有強烈的福音派傾向,屬於基要派類型的基督徒。以後他又走向全球神學,最後走向宗教多元論,成為一個普世神學家。這就是他的生命足跡。

 

 

  1977年在英國的最大事件之一是希克主編的《上帝道成肉身的神話》一書出版,該書一出版立即在全國範圍內引起譁然,批評、謾駡,甚至威脅之聲不斷,而該書本身卻一版再版。1999年中國出版了希克的著作《信仰的彩虹—與宗教多元主義批評者的對話》,引起了轟動。它的主要內容是:

 

 

  人們是否可以同時信仰多種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世界各大宗教能否進行真誠的、富有成效的平等對話?基督教或世界上任何一種宗教是否具有獨特優越性?世界各大宗教皆為人類對同一終極實在(上帝?)的回應,由於人類自身的特點、環境的不同、文化的差異,對實在的回應差別甚大,但它們都是同等有效的,都是人類生存的自我中心向實在中心轉變的挽救性語境。

 

 

 

 

 

 

 

 

(三)尋找各宗教共同的普世精神:唯道

1、基督、上帝、超越者

  希克對宗教多元主義的巨大貢獻,是破除了耶穌中心論或基督中心論。那麼他認為中心是什麼呢?什麼是各宗教共同的普世精神呢?希克起初認為是上帝,他用上帝中心論取代基督中心論。1973年,他說:“信仰世界的模式要求從基督教中心或者耶穌中心轉向上帝中心。於是人們看到了,世界各大宗教作為人類對唯一的神聖實在的不同回應,體現了在不同歷史和文化環境中形成的不同知覺。(11)”

  但是,佛教、道教等東方宗教不可能接受上帝中心論,希克意識到上帝中心論仍然沒有擺脫西方文化中心論的影響。所以在1989年,在《宗教的解釋—人類對超越者的回應》一書中,希克沒有使用“上帝”作為各種宗教共同的普世精神,而使用了“超越者”“實在者”“真正的實在者”這樣的概念。

  他用這些概念表達人類所有宗教的終極本原,人類也許對這個終極本原沒有完全的認識,但他認為必須設定這樣一個終極本原。假如各種宗教沒有共同精神即終極本原,它們會各說各話,各走各路,宗教對話就沒有基礎,宗教多元主義就會只有多元沒有一體。宗教只會走向衝突與戰爭,不會走向和平與融合。

 

2、超越者、道

  2006年2月22日,中國學者王志成在英國拜訪了84歲的約翰•希克。目前希克仍然是一個基督教長老會牧師,屬於加爾文宗。但他的思想可能遠不是一般加爾文宗的基督徒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最近,希克已經完成了他的書。在這本書中,他沒有用“上帝”一詞。這是非常讓人吃驚的。作為一個基督教神學家,為什麼不用上帝一詞?他說,這個詞已經被濫用了,而且在終極意義上他反對亞伯拉罕傳統的人格神之觀念,他認為那是不對的。終極意義上,沒有語言可以談之,所有所談都是我們的語言建構。他用的替換詞是:超越者。這個超越者先於上帝,先於可以說的道。超越者相當於上帝的上帝,不可言說的道。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的道,就不是常道,常道是不可言說的道。這一句是〈道德經〉的開門宗旨,是唯道論的理論基礎。王志成在與希克的交談中,或直接說了或意會到了道的精神境界,這是道家與基督教的一次心靈對話。

  希克的神學體系是多元一體。多元主義是承認世界上有不同的宗教與神,比如基督教與上帝、伊斯蘭教與真主、佛教與釋迦等。“一體”是這些宗教與神的背後的一個普世的東西,希克稱之為超越者,而王志成理解為“不可道之道”。按王志成的翻譯,超越者就是道,或許這是王志成與希克先生共同的理解(12)。

 

3、《聖經》:道就是上帝

  五教合一的理論,近現代有不少組織與個人都提出過。最近有人在網上提出比較系統的論述“五教合一說”,論證五教應當合一。其主要觀點是:五大宗教對於戒律、因果規律、天命觀、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等方面的認識都是一致的。區別只是在於文字表述的不同、具體稱呼的不同。五大宗教能夠合而為一,成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宗教,成為愛的宗教。五教合一的基礎是愛,因為五教都崇尚愛。

  筆者認為,五教合一的重要基礎是道,五教都視道為至高無上。基督教中,道就是上帝。《聖經•約翰福音》的首句,中國基督教協會譯為:“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這道太初與神同在。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說明道與神同格,萬物可以說是神創造的,也可以說是道生成的。

  聖經公會對這一句話是這樣譯的:“宇宙被造以前,道已經存在;道是上帝。”更明確地稱:道就是上帝。著名的翻譯家吳經熊先生,將聖經翻譯成《新經全集》,這句話是這樣翻譯的:“太初有道,與天主偕。道即天主,自始與偕。”也明確地稱:道就是天主。吳經熊在附注中說:“道,中國舊譯為物爾朋,屬拉丁之音譯也。後譯為聖言,茲譯為道。道,源于老子《道德經》。然老子雖以道先天地而生,為萬物之母,道之神性則未言也。若望之道,乃天主第二聖子,為聖父之顯身,與聖父聖神同為天主聖三,一體不分。(13)”一方面說明道概念來源於老子,另一方面又說明基督教之道與老子之道有區別。

  《聖經•約翰福音》又稱上帝派他的兒子耶穌到人間是“道成肉身”,給人間帶來了真理。中國基督教協會對這段話的翻譯是:“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 道成肉身本來是中國古代的用語,意即形而上的道,轉化為人的形體來到人間。從道教來說,是太上老君神轉化為老子的肉身來到人間,教化人民。從這段話的翻譯,可以看出中國人對於《聖經》的理解,是重道唯道的:一是道與上帝同格,二是上帝派耶穌到人間,太上老君化為老子(道成肉身)到人間,是可比的。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已發生了基督教與中國傳統三教文化的交流融合。

 

4、《古蘭經》與回儒之道

  《古蘭經》中的“道”字非常多。僅第二章《黃牛》,據筆者統計,道字共出現155次。其中“主道”10次,“正道”17次,“叛道”3次,“通道”35次,“不通道”30次,其他的“道”60次。舉例說:“通道者,為主道而戰。”“我在經典中為世人闡明正道。”“凡扶助真主的大道者,真主必定扶助他。”這些“道”、“主道”、“大道”,顯然是指真主、《古蘭經》、伊斯蘭教的最高精神。

  伊斯蘭教于唐代(651年)傳入中國,在一千多年的傳承中形成了漢學派。漢學派的主要特徵之一是“以儒詮經”,經指古蘭經。漢學派實行伊、儒融合,被社會上稱之為“回儒”。這裏的儒不僅僅指儒家,乃泛指中國以儒、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回儒常探討伊斯蘭教的道、教、法三者的關係。道是指天道,也是真主之道,指真宰的本然以及真宰本然造化的宇宙的規律。教指真主的教化,引導世人遵循伊斯蘭教的生活道路與倫理綱常。法指伊斯蘭教的具體禮法、典制、紀律。伊斯蘭教的漢學派一般主張先有道,後有教,再有法,道、教、法不能分割。

  清代著名穆斯林學者劉智主張以道為本,他對道的描述,顯然受老子《道德經》的影響。《道德經•25章》有對道的廣大並超越天地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劉智對道也是這樣描述的:“是道也,至廣至大,無所不包,無物不貫,天地歸其範圍。(14)”《道德經•39章》對道的描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劉智對道的描述:“天之所以清,地之所以寧,••••••皆道之所彌綸也。(15)”老子認為道為本,人不可須臾離之。劉智說:“人之一生,以道為本。道者,不可離,修之乃為教。(16)”

  關於道、教、法三者關係,劉智說:“道非教不明,教非法不立。(17)”伊斯蘭教是穆罕默德以道為宗創立的,他說:“聖人因道立教。(18)”教將聖賢分為九等,但從道的角度看是一致的。他說:“人區九品,道宗一脈。(19)”

  以上說明,中國回族學者在將伊斯蘭教與中國儒道文化相融合的過程中,認為道是至高無上的,堅守著“道宗一脈”的觀念。

 

(四)道的民族性詮釋與普世性詮釋

1、唯道之道是什麼

  以上我們探討了中國宗教融合之路:唯道,這裏的道是什麼?是道教之道嗎?不完全是。是道家之道嗎?不完全是。是孔子之道嗎?不完全是。是二程朱熹之道嗎?不完全是。是佛道嗎?不完全是。是六祖惠能之道嗎?不完全是。是〈聖經〉之道嗎?是〈古蘭經〉之道嗎?不完全是。我們這裏所說的道,是中華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所以它能包容儒、佛、道,三教唯道。道也是具有高度普世性的信仰,所以它能包容儒、佛、道、基、伊,五教同道。下面我們論述道的民族性與普世性。

 

2、道是中華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最高文化精神,如印度人的梵文化精神,歐洲人的邏各斯精神,阿拉伯人的伊斯蘭精神等等。最高文化精神是把整個民族維繫在一起的哲學觀念與價值體系,它決定了一個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文化心理、認同心理、性格特徵、價值取向等等。中華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是什麼呢?如果規定只能用一個字表示,那麼從幾萬個字中挑選,唯一能夠入選的只有一個字:道。

  道是中華民族的最高範疇,其他文化與哲學的重要範疇都是從屬於道的。如天道以及天道所屬的天地、陰陽、五行、有無、理氣、道器、動靜、剛柔、常變、反復等;人道以及人道所屬的道德、仁義、兼愛、善惡、義利、形神、天理與人欲、自然與人為、命與非命等;都是道的表現與運用。在中國文化與哲學史上,某些時期某些哲學家提出過另外一些最高範疇,但大多與道名異而實同。如魏晉玄學家王弼的最高概念是無,但無就是道。他說:“道者,無之稱也,無不通也,無不由也,況之曰道。寂然無體,不可為象。”(20)在宋明理學中,二程、朱熹的最高概念是理,但是他們提出的理,基本上就是道。如二程說:“此理,天命也,順而循之,則道也。”又說:“散之在理,統之在道。”(21)朱熹說:“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22)

  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與哲學,始終是圍繞著道而發生、發展的。早在春秋戰國時期,道已經成為諸子百家頻繁使用的一個重要概念,圍繞著道,形成了各種學派的道論。比較重要的有道家的道論、儒家的道論、《易傳》的道論、兵家的道論、墨家的道論等。漢代以後,漢初的黃老學、魏晉時期的玄學、隋唐時期的重玄學、宋明理學、當代的新儒學、新道學,無不是圍繞著道在演變著。道是中華民族的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最高體現。中華民族追求的是一個有公道、重道德、存道義的理想社會,這個社會離不開一個道字。要實現這個理想,就要懂得“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道者得天下”的道理。

 

3、道可作為各宗教的終極信仰

  在宗教融合的理論探討中,在尋找各宗教的共同精神時,我們特別需要發現那些具有普世性的信仰。道無疑是中華民族的最高精神,但是有一個現象還不被許多人認識:道正在成為具有普世性的信仰。近年來,有一些學者認為,各宗教的共同精神,可以表述為中華民族的最高範疇“道”。如提倡新道學的胡孚琛先生認為道可以作為各宗教的終極信仰,可以成為科學、哲學與宗教的交匯點。他說:

  “道學文化中‘道’的範疇卻是‘先天地生’,‘象帝之先’的,即道在天之前,並能生天生地,又在上帝之先,高於上帝。••••••道在本體論上的無限超越性又可作為宗教的終極信仰,使之成為理性的科學、哲學與非理性的宗教的交匯點,這在人類文明的發展中具有無與倫比的意義。(23)”

  胡孚琛先生特別強調了“道”的普世性,它可以成為東西文化的交匯點,可以成為一切宗教的基礎。他說:

  “可以斷言,道的學說體現了人類文明的最高智慧,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文化資源,也必將成為世界文明相互交融的凝聚點。道學既為中國文化之根基,又為嫁接外來文化之砧木,還是世界各種異質文化的交匯點。道的學說使道學文化具有最高的超越性和最大的包容性。這種最大的包容性,使道學不僅包容進中國諸子百家思想的精華,而且還可以融匯進東西方異質文化中的優秀思想。這種最高超越性,使道學在任何時代都是一種超前意識,道學的智慧不僅能返觀人類乃至宇宙創生之初的過去,而且能預見和創造人類乃至整個宇宙的未來。道學文化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重新融匯為一體,打通科學、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社會倫理之間的壁壘,填平各門自然科學和人文學科之間的鴻溝,將人類認識世界的所有知識變成一門‘大成智慧學’,向最高的‘道’複歸。(24)”

 

  總之,中國古代的三教合一、近現代的五教合一,當代的宗教對話與多元主義,都有唯一唯道,唯道唯大的理念貫穿其中。道是中華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是中國儒、釋、道、基、伊五教信仰背後更深層次的最高信仰。以道為宗,以道為統,統攝五教,是中國各宗教融合共存的奧妙之所在。借鑒中國的經驗,化解世界的宗教衝突與戰爭,那麼我們需要探討世界各民族的最高文化精神是什麼?人類各種宗教信仰背後的更深層次的終極信仰是什麼?有人提出是上帝,有人提出是超越者,有人提出是道,有的宗教領袖會議提出是道德金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目前還沒有比較統一的結論,但結論在不久的將來是會有的。以人類終極信仰為宗為統,統攝各教,促進各宗教的融合與共存,是走向世界和平之路。

 

注釋:

(1)(隋)灌頂《智者大師別傳》《大正藏》第50冊。

(2)宗密《原人論》,《大正藏》第45冊,第707頁。
(3)劉謐《三教平心論》卷上,《大正藏》第45冊,第781頁。

(4)《二程遺書》卷21下。

(5)《二程遺書》卷22上。

(6)陸世儀《思辨錄輯要》卷三十一。

(7)《二程遺書》卷1

(8)朱熹《周易本義•系辭上》

(9)(10)南懷瑾《論語別裁》。

(11)轉引自段德智《宗教概論》第395頁,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王志成《異國紀事》(三十五),2006年。

(13)吳經熊《新經全集》,香港,1949年。

(14)(15)(16)(17)(18)(19)轉引自金宜久《中國伊斯蘭探秘》第216-219頁,東方出版社,1999年。

(20)王弼《論語釋疑》。

(21)《二程集》第11、690頁,中華書局,1981年。

(22)朱熹“答黃道夫”《朱文公文集》卷58。

(23)(24)胡孚琛、呂錫琛《道學通論》(增訂版)第730-731頁,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站內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