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由『國際道家學術總會』會長 李亨利 博士精心製作『道家易經占卜牌』,現在已有『線上免費占卜』『測字好好玩』 『占卜好好玩』等系列供大家線上免費使用!@對占卜結果有任何疑問﹐還可到『國際道家學術總會臉書粉絲專頁』發問哦!

網頁翻譯

國學與經營管理墨寶

第二屆學術大會墨寶

第一屆學術大會墨寶

誰在線上

現在有 28 訪客 在線上

國際道家粉絲專頁

道家思想與道文化目錄

參觀人氣統計

本會常年法律顧問

常年法律顧問:李良忠律師

道教學術思想的文化淵源(二)
作者是 南懷瑾先生   

 

 

 

道教學術思想的文化淵源(二)

 

 

 

 

 

南懷瑾先生

資料來源:中國道教發展史略

 

 

 

 

 

  一、黃帝先後時期學術思想的初步規模

 

 

  由天文學說的建立,發展為人文學術的初步雛形:

 

  ()從應用科學而言:以北斗七星來確定天體運行,與地球磁場的關係,並發明指南車。從日月行度、天文數字建立九章曆算的先期數學。

 

 

  ()從理論科學而言:(1)以八卦、五行之說,歸納統攝萬象,作為天地宇宙、人事、物理抽象理論的法則。(2)辨別日月行度,初步劃分星、辰為二十八宿,以定曆法,作為配合以農立國所需實用氣象學的張本。(3)從效法天文、地理、物理的運動法則,創始生理、心理的無疾而先養生的學說,並為有病而求醫藥的醫理學之根據。更由此而建立醫藥方伎的一砭、二針、三灸、四湯藥;外加精神治療與心理治療的祝由、巫覡等方法。

 

 

  ()人文思想的發展,認識天地、神鬼、以及萬物,皆一體同根,即所謂“道”的本原。

 

 

  天的觀念有二:(1)物理的天體,認識蒼蒼者之為天。(2)形而上理念境界的精神之天,是合物理之天,與精神境界之天而為一,乃後世道教天道觀念的依據。

 

 

  神的觀念:從天之垂象所示,可與天地上下交通而謂之“神”,故“神”字從示從申。天有天的神,人有人的神,萬物有萬物的神,是為後世道教神道觀念的根本。

 

 

  鬼的觀念:從而下墮即為鬼。鬼者歸也,故“鬼”字從田而下行,凡神散歸於地稱謂“鬼”,為後世道教鬼道觀念的濫觴。

 

 

  人的觀念:人秉天命而生,人的生命即天命,與天地鬼神上下通者即為神。散歸於地,不能上下通者便為鬼。天地、神鬼皆以人為中心。

 

 

  道的觀念:能生萬物而非萬物之所生,能使神而神、鬼而鬼的即是道,歸結來說:(1)形而上的全能本體謂之“道”。(2)形而下的事物法則亦謂之“道”。上古文化思想,以“道”之一字,上下交通,聯繫形上、形下的全環。後世道家與道教即淵源“道”字的觀念而加以擴充,統攝天地、鬼神、物理、與人生的共通原則而立教。

 

 

  故言道家或道教,都通稱之謂“黃老之術”。其實,所謂黃帝的學術,並無專書可考,只如司馬遷所說:“黃帝者,學者之共術也。”所謂“共術”,就是指中國文化的淵源,都裁定從黃帝時期開始,所以稱黃帝的學術,即是代表中國文化原始淵源的總括概念而已。後世道教稱黃帝學道於廣成子,所謂“廣成”這名號,有集其大成的意義。據此簡要,大概就可了然中華民族在上古文化學術的淵源了。

 

 

 

  二、三代(堯、舜、禹)時期天人合一思想的規模

 

 

  讀《尚書》翻開《堯典》,除了認識儒、道兩家所稱“先王”或“先聖”的政治哲學思想,皆秉作之君、作之師、作之親的精神之外,《堯典》所載帝堯為政的首先要務,就是“治歷以明時”。所謂“歷像日月星辰,敬授人時”,乃是建立一個天人之間,互相關聯的天道觀念,確定天文與曆法的重要,以為順天應人的政治基礎。《舜典》所載帝舜就職的第一要務,便是繼承帝堯未竟的事業,以積極發展天文的研究,所謂“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因此進而建立對天地,山川、神祇的尊敬,焚柴舉燎,封禪四岳,從此建立天人關係的類似宗教信仰。同時在人文方面,定器物,制律、度、量、衡,作刑法以輔助政治教化的不足。及至大禹時代,社會文明漸趨進步,人心思想也愈趨複雜。所以在舜、禹禪讓授受之際,即有如《大禹謨》所載:“天之歷數在汝躬,汝終陟元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可愛非君,可畏非民”等告誡的記述。由此而知,三代文化自確定天、神、人三位一體的思想以後,後世儒家的天人合一學說,與道家人神同體的觀念,以及道教的敬天、事神等宗教儀式的建立,都是基於中國上古三代文明而出發,若加以神格化,便形成為宗教思想,如加以人格化,便成中國的人文哲學,而且因此亦可了解中國文化何以特別注重人生哲學的根本原因之所自來。

 

 

 

  三、夏、商、週三代文化的演變

 

  自大禹以後,所稱夏代的文明,由大禹治水,“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開始,繼堯、舜時代以天文為為政治世的要務,漸已趨向發揮地理,物理的效用,而成為政治世的當務之急,對於山川形勢的重視,已經超過天文觀念的政治階段。同時氏族世係與宗法社會的傳統觀念,也從此奠定基礎。但畢竟還是樸實無華的古代文明狀態,所以史稱夏代的文化,為“尚忠”的階段。“尚忠”就是樸實質直,簡單誠篤的人文形態。但到商湯以後,雖仍承繼三代以來的天、地、人的文化傳統思想,卻變為特別注重天神、鬼神的信仰,類似後世所謂的“神道設教”思想,用以輔助政治的不足,故史家稱殷商的歷史精神,即為有名的“尚鬼”階段。後來春秋、戰國時期的墨家思想,大抵是以夏、商文化思想為其主要的淵源。漢代以後,道教宗教部分天、人、神、鬼思想的建立,也是遠承夏、商文化思想的源流。因在夏、商歷史文明的過程中,已從堯、舜以來樸實的天文知識,漸次演變為理論的天文思想,從此建立抽象的天文數學符號,所謂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及乾支排比的甲子、乙丑……等六十花甲;更有五行、八卦,與乾支配合,附以天神的觀念與名稱,用來解釋人事、物理等各種理論的法則,充滿神秘的宗教意味,成為後來道家與道教所有學術思想的濫觴。周朝建國,對於上古以來的政治體制,禮樂教化等所有思想制度,一律加以整理與變革,文王、武王、周公父子兄弟三人,綜羅上古文化思想,歸納成為一貫,極力建立以人為本位,由人而上通天文、下及地理、旁通物理的人文文化體系;《周易》的文言、象辭、爻辭等,即為周代文化思想最高原理的總匯,所以孔子推論三代以來的文明,特別讚許周代文明,為“鬱鬱乎文哉”!後世儒家思想學說之所以如此演進,受其影響至深。雖然如此,但稱為文化思想的最高理則,仍然歸納謂之“道”,是以當時的“道”,並無門牆的紛爭,亦無派別的樹立。

 

 

  四、週穆王西征與神仙故事的起源

 

 

  周代文化思想,雖承接夏、商以來的傳統,但已經過一番綜合修正,所以特別注重人文文化,極力向作之君、作之師政教合一的途徑努力,意欲達成以王道為政的標準。故除分封諸侯、建國自治以外,統領天下政權的周室天子,只想作到順天應人,垂拱無為而治的君​​臨天下。因此建“明堂”以示人文教化的規範,尊“宗廟”、祀“社稷”、重“封禪”以祀天而示天子的職責,表示只是上承天命,下臨百姓,肩負溝通天人意志的責任而已。這種思想,在原則上,至少在武王姬發革命建國以來,一直影響西周達三、四百年之久,其間已經擺脫夏、商以來信仰神天的傳統,步入以人文文化為中心的良好規模。倘若真正了解週、秦以前,儒、道本不分家的傳統,便可知周代的思想,盡是中國上古傳統文化道家的天下。而在西周初期的一、二百年間,也的確能達到極近昇平世界的局面。然而人類的思想和慾望的追求,始終不能安於現實就得滿足,或因變亂動盪而求解脫,或因天下太平而追尋高遠,這是必然的趨勢。周代雖經文化思想和政治的革命,力求擺脫鬼神的崇拜,但人生問題,畢竟是個大謎,所以玄秘之學,仍然可與人文思想並存而不悖,尤其在已極人間富貴之後,縱使百無所求,然而對於渺茫難憑的壽命,誰又不想力求把握?於是養生之說與求長生不老之方的思想,以及玄秘之學,自然奔流競逐​​,仍舊隱約流行於各階層社會之間,故在西周中葉,便有穆王求道的傳說發生。《穆天子外傳》所稱穆王有八駿之馬,可以日行萬里,西至崑崙之巔而會見西池王母的傳說,雖然後世學者多半疑作是偽造的文章,視為不經之談。但衡之以情理,當歸之為事出有因,查無實據的流傳故事,要是一筆抹煞,未免有欠考慮。《竹書紀年》稱穆王十七年,西征崑崙,見西王母,其年王母來朝,賓昭宮,似乎亦非憑空捏造,唯所謂王母也者,究竟是神或是人,事當另需研究。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昔日的事實,沒有被列入當時經史之內!為了針對一般人喜歡引用證據,不肯透視內情的態度,不若以“多聞闕疑”、歸檔存查的方法來處理,較為公允。然或多或少,已由此可以察見西周文化中早已存有道家的神仙思想,應無疑問。換言之,由道家的思想,一變而為後來的道教思想,在周穆王時期,已經見其端倪。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站內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