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由『國際道家學術總會』會長 李亨利 博士精心製作『道家易經占卜牌』,現在已有『線上免費占卜』『測字好好玩』 『占卜好好玩』等系列供大家線上免費使用!@對占卜結果有任何疑問﹐還可到『國際道家學術總會臉書粉絲專頁』發問哦!

網頁翻譯

國學與經營管理墨寶

第二屆學術大會墨寶

第一屆學術大會墨寶

誰在線上

現在有 23 訪客 在線上

國際道家粉絲專頁

道家思想與道文化目錄

參觀人氣統計

本會常年法律顧問

常年法律顧問:李良忠律師

道家形上學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一)
作者是 林繼平教授   

 

道家形上學對中華文化的貢獻(一)
 
1985年11月15日
陝西師範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學術顧問 林繼平教授
摘錄:《道家雜誌》
  

 

 

中國思想,以儒家為主流,道家為輔翼,站在儒家立場來看道家思想,往往扭曲失真,甚至於醜化形象。早如西漢末年的劉向,對莊子的考評,竟說:「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滑稽亂俗。」(註一)在劉向心目中,莊子竟成了中國學術界的小丑。劉向的影響力有限,後代國人多不在意他。較具影響力的,是唐代韓愈的排斥佛老的論調,如其原道篇之所說者。實則,劉向對道家莊子一無所知,韓愈對老子與禪宗,亦屬皮相之見。而批判思想最有深度、亦具影響力的,則是宋明儒排斥佛老思想的運動。影響及今,歷時八九百年後,還多少存留在國人思想裡。宋明儒排斥佛老,自然有其時代背景,我們今天如再步宋明儒的後塵,以衛道者自居,實在沒有意義,大可不必。如或祟儒、揚老、而抑佛,甚至歸罪理學思想的餘毒,亦非明智的抉擇。

作者對中國思想的態度,一向是以追求真理為目標,決無門戶之偏見。在特定的思想方法具定之前提下,只要符合真理追求尺度的,都屬於接納探討的範圍,決無排拒的理由。一次,拜訪商務組編輯朱建民先生,談到對中國文化的態度問題。我說:「儒、道、佛三家思想都是中國文化的精華,我們都要探討,都要宏揚;何況我們還要大量吸收西方文化來充實中華文化的內涵,滋補文化的生命,那又何必效宋明儒排斥佛老思想呢?!朱先生亦以為然。這是作者對中華文化支柱之一的道家思想的基本態度。唯有從中華文化的立場,文化的整體觀念來看道家思想,才能發掘道家思想中的至上真理及偉大價值,以確定在中華文化裡所佔重要的位置。

基於上述態度和觀點,特提出形而上的本體思想為道家哲學之核心、道家本體思想之形成,由本體推演解釋的宇宙論,以本體思想為基軸的人生觀、及道家形上學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各要點,論述如次。

一、形上本體為道家哲學的核心

先秦諸于最愛言「道」,代表道家的老子和莊子,自不例外。老莊所言之道,層次境界亦最高,即戰國末期的荀子,亦未必深解老莊之道。故老莊言道的奧義,不易為世人所了知,可以想見。司馬談、司馬遷父子所推尊的道家,實係漢初的黃老思想,並非老學莊學之自身。獨尊儒家的劉向、班固等,更無論矣。至於注老的王粥、解莊的向秀、郭象等一輩玄學家,僅以「名理」作利器,逞其去思之智力,揣測卜度,影響不真,除把老莊玄學化外,而最重實踐工夫的老莊哲理,可以說全部走樣失真。如從玄學思想上溯老莊,最多只知老莊重自然的表象,而寓人生大用的老莊之道,玄學家們是無從索解的。而真正了解老莊之道底蘊的,則是此後仙學家佛學家與理學家。因為他們是透過老莊的實踐工夫或思想方法,去認識、去索解老莊思想的。我們今天要探討的真相,這三條路子可以同時並進;如步玄學家的後塵,仍用邏輯為利器,所得的結論,可能又遠不及玄學家了。

作者研究老莊哲學,即是理學、禪學與仙學的工夫路徑,兼取邏輯的優點,由理學、禪學與仙學,上溯老莊思想源頭,其所解悟的,就與時賢不盡相同了。依據這條工夫路徑,所契會老莊之道的具體內涵有二:一是禪學(包括天台、華嚴)、理學中的本體思想,一是仙學中的真人境界。這二者,使鑄成老莊哲學的核心。茲說明如次。

老子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象。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註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註三)凡稍具工夫經驗者,一見這些話,立可判知老子在描述道體的型態和性質,尤其「周行而不殆」更透露出道體具有「變動不居,周流六虛」的特性,在理學中,可以獲得證明。這道體或本體,相對有形的物質世界、心靈世界,乃至觀念、概念等世界言,都可以說是無形的,超越心靈、觀念、概念、意識等之上的,確實難於描繪。老子用盡文學的技巧,做這樣的描摩刻畫,已收到哲學文學化的最大功效了。如僅從文義上去理解,是很難明白老子措詞真意的。此後禪宗古德即據老子這些話,濃縮為偈語:「有物先天下,無形本寂寥;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凋。」不外藉老子這些話來證明他的工夫效驗。而這富於哲理的詩句,又愛為理學家所引用。這無形的道體,對應有形等世界言,它確是沒有適當的東西可描摹的,故老子總愛說「無」。而王弼竟把老子說的:「二十輜,共一穀;當其無,有車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註四)的空間--無,誤認為是道體之無。由於這一錯誤的認識,不僅使老學玄學化,而其玄風影響所及,流於政治層面,竟造成王弼輩的清談誤國。(註五)非老學之病,實乃玄學之病。我們不妨試想:如果老子指的本體之無形,亦如王弼領悟的空間-無的意義,即空無所有之無,那修道證道不就成了子虛烏有?還修證個什麼?王弼這一誤解,我們必須加以澄清。

其次,又看莊子的描述。莊子修道的功力,似較老子更為精深。其描寫哲理文學手法之高妙,在我國歷代哲人中,還沒有可與他比擬的。如內篇「逍遙遊」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濿而年穀熟。......之人也,將旁?萬物以為一。......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亦焦,而不熱。」莊子描述的神入境界;惟有從此後仙學中去認取。因由「精、氣、神」三要素修練而成的神仙,酷似神人的境界;唯一不同的,莊子用盡文學手法,把它意象化,甚至具體化,誇大描寫處,或亦有之。然而其中所含的宇宙真理、人生真理,卻不容抹殺,非精通仙學者,實難憬悟莊子所言真義之所在。而郭象卻於「......土亦焦而不熱」句注釋道:「至人之不嬰乎禍難,非辟之也。『推理直前』,而自與吉會。」至人真用惠施般的名理來推論,就可與吉會嗎?足見郭象不求甚解的胡謅。正好由「推理直前」一語,說明了玄學家解老註莊的唯一方法,與老莊所用的實踐工夫,是大相逕庭的。這是老莊與玄學的分野,不可混為一談。

「齊物論」又說:「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風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雲氣,騎日月,而遊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於己,而況利害之端乎!」這一境界與前引「逍遙遊」描寫神人的境界,同一義趣,惟神人修道至此,早已超越物質生命的限制,故無死生之累。

此外,莊子又用說理的方式,直接陳道體的原始型態。如「齊物論」云:「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惡乎至?有以為未始有物者,至矣盡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其下文云:「夫道未始有封。」莊子的意思是說:道的原始型態,是沒有封域界線的,完整一體的,在沒有宇宙萬物以前,就是無形無象的。這是莊子的義疏乃論述道體的另一種形式。其論述前提,要在「知有所至」,即智慧的頂點或以一光明慧境作依據,而向外推衍的。

莊子又說:「夫道,有情有傅:,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註六)這是莊子對道體的內涵特性等的描寫,有些處,跟老子描述的,極為近似。此後周濂溪說「無極而太極」(註七),最能概括莊子言道體在時間上的「無始」意義。

故知莊子描述道體,似不外三種方式:一是道體神妙的作用功能等來刻畫,如言神人、至入、真人之類,與後世的神仙境界,無甚差別。二是就道體作純義理的陳述,三是對道體的內涵、特性等,作明白細髓的描寫。這二者與華嚴、禪宗之言「理體」、「性體」或「本來面目」,及理學中之言「道體」或「本體」,其意義與內涵,絕無差別。故仙境、佛境與聖境,莊學中兼而有之。這是莊子對宇宙人生真理的絕大發現。他是一位絕頂聰明的智者,在中國哲人中,可以說是空前的。

~未完待續~

註記
註一 見王先謙「荀子集解」附劉向上「荀卿新書三十二篇」疏
註二 據老子王弼本二十章
註三 據老子河上本象元第二十五
註四 據老子河上本無用第十一
道五 見晉書王衍傳
註六 見莊子內篇大宗師
註七 見周濂溪「太極圖說」

 

回到目錄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站內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