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概說(三)
1986年7月1日
中華民國老莊學會理事長 楊汝舟
摘錄:《道家雜誌》
註廿六 帛書老子,一八七頁、二三九頁。洞洛圖書出版社緝輯,中華民國六十四年十二月台排印初版。
註廿七 同上,二四一頁。
註廿八 同上,二四五頁。
註廿九 同上。
註三○ 新校史記三家注四,二一四三 - 二一四四頁。
~未完待續~
回到目錄
十.「黃老」之學的盛行
「黃老」之學的名詞,雖已在戰國時期已經確立,但其全面盛行,則在西漢的前七○年..因為在此數十年中,上自皇帝.皇后,下至諸王.群臣,無不欲在那數百年戰國爭霸與秦政暴戾的混亂.貧窮與慘痛的情形之後,求得國家一個安定.和平與生養休息的時間。而適合此一個要求之思想者,即特重清靜無為.怡然自化的「黃老之術」也。茲綜合史記與漢書的各項實際記載,要述其演進情形如下:
(一)漢初首倡「黃老之術」的人物,是相國曹參(前二五九 - 一九○)。因為齊相時,獲「黃老專家蓋公(前二六一 - 一九五)之助,使齊國治平而富庶,因之得繼蕭何為相;他在相國任內,常奏景帝,以為政之道在於安定,不在更張的道理,而他本人更是「蕭規曹隨」,不採取任何擾民的措施,凡有向他建議從事建樹興革事宜,圖因此而表功張能的人們,他均醉之以酒,遣之而去,使其無法施展。因此,在曹參為相三年去世之後,人民均以「載其清靜,民以寧一」之頌詞以歌之。故隋書,經藉志說:「自黃帝以下,聖哲之士,所言道者,傳之其人,世無師說。漢時曹參始荐蓋公能言黃老,文帝宗之。自是相傳,道學眾矣」。其次就是丞相陳平;陳平本為縱橫家,甚至有人說「鬼谷子」一書,即是陳平的託名之作。但陳平實「學黃老而善陰謀」(註二四)。
(二)皇室中的皇帝,如惠帝.文帝.景帝,均以「黃老之術」是務、是信;而文帝之后、景帝之母的竇太后推行最力,影響最大,史記外戚世家說:「竇太后好黃帝、老子言,帝及太子,諸竇不得不讀黃帝.老子.尊其術」(註二五)。至於一般王公大臣,當然更要追隨其後,以順其風.合其意.行其政與為其事而應潮流了。所以一時政要,如陸賈.卯章.田叔.蒯通.蒯通(前二七五 - 一九五).鄭當時.王生.直不疑與司馬談等,均成為「黃老之術」的門生弟子了。甚至偶有崇儒非道者,還會受到嚴重的處分,如實嬰.田蚡以崇儒罷官,轅固生以讓道刺豕,即是顯例。
(三)以上還不過是一時事務方面的例證,至於發生千古影響的學術思想方面,在西漢時期,亦極重大:對黃帝.老子之書的研究,誦讀.抄寫與推廣等,固無論矣,即在著述的創作以遺永世的方面,也是大放光彩,此一光彩如何?非也,乃准南王劉安所著之准南子一書也;准南子全書二十一篇,均以「黃老」之言為「訓」,成為標準的道家思想的作品,其在道家思想中的地位可以說是僅次於老列.莊,以後還要專章研究,在此不贅。
總之漢初的天下,全被「黃老」之學研統治,其結果是功效卓著;不惟使當時國家強盛,人民富庶,元氣恢復,而且也為第一次統一後的中國有了涵養.潤育和融化的時間,奠定以後迄今三千多年的文化民族與社會各方面深厚的基礎,「黃老」之學的功勞,不為不大矣!
(四)「黃老」之學其所以在西漢發生若大力量之另一原因,即在於「黃老合卷」,據在漢墓內發現的帛書中之「隸書本老子前面的寬幅帛書上,附抄有古伕書四篇,篇題是:經法.十大經.稱.道原;共有一萬一千多字,除殘斷處文字略有缺漏外,保存得還相當完整。......寫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一七九 - 一六九年,原來沒有題書名,每篇後均有篇名並字數......這四篇可能就是漢書.藝文志中著錄的黃帝四經,是黃老合卷的一部份」。(註二六)「老子是分德經與道經兩篇,合黃帝四經篇,共計六篇;此即漢墓帛書隸書本的全文」。前面「這四篇既然是關於黃帝的書又寫在老子的前面是黃老合卷,抄書時代,又正是漢文帝初年,可見這正是文帝和景帝時代通行『黃帝老子言』〈註廿七)的重要原因。由於文帝和景帝的領導,再加上前面說過的竇太后的強制執行,所以朝野上下就無不風行而景從矣。所以西漢,尤其漢初七十年左右的時間,與其說是劉家的天下,毋寧說是「黃老」的天下;因為形勢與物質上是受道家的統治,而思想與心靈上則是受「黃老」的統治之故也。此一情形直到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點百家,獨尊儒術而稍輯。但是道家思想自「黃老」獨盛之後已深入人心,且其學術基礎亦已根深蒂固;除了前述的准南子(劉安前一五九 - 一三二),與「黃老合卷」的抄本的而外,其他文章.書籍,真不知凡幾?!所以在漢武帝之後,道家思想在外表上雖然被禁止了,但實質上仍然暗中流行,甚至因禁而愈烈,有走火入魔的情勢;故到東漢時,即逼出了一個「道教」來了
十一.黃帝書之思想內容
「黃老」在道家思想中既如此重要,那我們則有進一步探討之必要。關於老子的思想下面將設專章研究,在此是要把黃帝書的思想內容作一個簡要的交待。
黃帝書,除了前面前提到的而外,還有關於醫書方面而編入「二十二子」的「靈樞」與「素問」;關於兵家或縱橫家方面而編入「正統道藏」的黃帝陰符篇上下。其他雖非託黃帝之名的專著,而仍以黃帝之思想為其轉注者,尚有列子.莊子.文子與准南子等書的一部份內容;似乎黃帝為古代思想之總樞也。實則不然,因為黃帝之時,中國文字方告發明,中國歷史方由草昧進入文明;一切典章制度,禮樂刑政與生活規範等,均在萌芽時代,怎麼可能轉瞬之間即有那樣完備的思想體系,那樣細密的文字組合和那樣結構的文理間架?!若有,則黃帝即為不可思議的和創造萬物的全知全能之神了。但由於黃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炎黃始祖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血液裡都認為他是最偉大和最神聖的,即很自然地將一切聰明才智和創造發明都歸之於他了;而在思想著述方面亦然;因此即在那百家共鳴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均有以黃帝為名的著作,而以「道家者流」中為最多。.
最恰當的分析:「黃老」中以「黃」的作品多出韓國諸公子之手,而託黃帝之名並歸入當時最盛行的「道家者流」,以期其思想能普遍為人所接受,因之而得發揚光大者也。
「道家者流」中的「黃帝」各篇,以其居於首位的「黃帝四經」的內容最為豐富,而且言簡意賅,是真正「經」的形式。但其中最重要的部份,都是「刑名」之字。從上述「黃帝四經」的思想內容看來,它所主張的「刑名」實際就是當時可「黃老之術」或「黃老之學」中的「黃」之部。「所謂黃帝派的刑名家是從公元前四世紀的上半就開始了;鄭國在春秋時代就重法;子產鑄過刑書,鄧析做過竹刑......」(註廿八)「據史記:申不害原是鄭國人,鄭國在公元前三七六年被韓國滅亡後,他作韓昭侯(公元前三六一 - 三三一)的相......他本『黃老』的『黃』......他所主張的『刑名』實際上是本於『黃』......漢書藝文志的「陰陽家流」裡有黃帝泰素二十篇,原注『韓國時諸公子所作』,而韓非也正是韓諸公子中之一。那麼,黃帝四經很可能也是韓國法家的著作;其時代很可能就在公元前四世紀」。(註廿九)從這一設引述一裡面即明顯地可以看出來所謂「黃老」中之「黃」是「刑名」之作,也就是前面所說的「雜老學」了。換一句話說道家中黃帝書的思想內容是「刑名」,而不是純粹的道家思想,故本書亦不再列專章討論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裡面的韓非固成為法家的首要人物,但因他欲藉道家之勢,以與儒家爭勝,特著有「解老、喻老」兩篇,對道家思想亦會發生相當影響。但韓非的目的是為法家,不是為道家,故對老子思想是斷章取義,或捨生形而上的道德之總原理,取其形而下的行為技術而發展之,為對老子之「無為而無不為」之句,特強調其「無不為」之一點;如將老子之「棄聖絕智」改為以吏為師,以法為敎;如將老子之「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變為捨棄道德仁義而務法重刑等等,均是明顯的例證。惟若將韓非所置之重點與列.莊所置之重點,將韓非之章句及註釋與王弼之章句及注釋,將韓非以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和 淵以上篇為道經,下篇為德經等作一比較分析,則對老學之研究,確有很好的幫助。
十二.「老莊」一詞之由來
太史公作史記特設「老子韓非列傳」;詳述「老莊」與「申韓」。其對「莊」之傳曰: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史,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亦即與孟子同時-舟)。其學無所不闚,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以明老子之術......老子所遺道,虛無,因應變化於無為......莊子散道德、放論,要亦歸之於自然......皆原於道德之意......」(註三○),因之;「老莊」即成為道家思想中之專門述語矣。同時,後來魏晉時期的新道家們又均集中於「老莊」之學的砰究而不再以「黃」與「老」並稱,一由「黃老」而轉為「老莊」。因之,「老莊」之學,即確定為道家思想之主流矣。
註記:
註廿四 同註廿二,十六頁。
註廿五 新設史記三家三,一九七五頁。
按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