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由『國際道家學術總會』會長 李亨利 博士精心製作『道家易經占卜牌』,現在已有『線上免費占卜』『測字好好玩』 『占卜好好玩』等系列供大家線上免費使用!@對占卜結果有任何疑問﹐還可到『國際道家學術總會臉書粉絲專頁』發問哦!

網頁翻譯

國學與經營管理墨寶

第二屆學術大會墨寶

第一屆學術大會墨寶

誰在線上

現在有 27 訪客 在線上

國際道家粉絲專頁

道家思想與道文化目錄

參觀人氣統計

本會常年法律顧問

常年法律顧問:李良忠律師

道家思想概說(四)
作者是 楊汝舟理事長   

 

道家思想概說(四)
 
1986年10月1日
中華民國老莊學會理事長 楊汝舟
摘錄:《道家雜誌》

 

 

 

 

 

 

 

 

十三.老子與楊朱


在道家思想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老子與楊朱的關係。有人認為楊朱先於老子,甚至老子的思想受楊朱的影響,將楊朱列為道家思想的先導者(註卅一〉也有人認為楊朱是老子的學生,而且只領悟了老子思想之一部,根本不能列入道家的主角之一(註卅二)。我們現在還是來找一個正確的根據,將此問題作一適當的解決;即以列子為本也。

楊朱(公元前五二一 - 四四二年)曾於二十五歲與三○歲時先後拜見老聃(長楊朱四歲),並以師事之。尤其第二次拜見老子於旅泰之途中的大梁時聞老子「而睢睢,而盱盱,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之言後,「楊朱蹴然變容曰:敬聞命矣」。(註卅三)於是楊朱思想更轉為積極,而建立了「為我」與「貴已」的學說:其要點即為「拔一毛而利天下,不與也」。為什麼要這樣呢?豈不是太自私了嗎?非也:「楊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指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禽于間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一世,汝為之乎?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能濟」(註卅四〉。倘天下人均學養不足,以互與之名,美互奪之實,則天下之人雖犧牲過半,亦無濟於世矣,豈某一聖賢一人之毛能為之救哉!反之,若天下之人皆能自修.自持.自愛.自保.自尊.自重;不妄想.不貪侫;不侵犯.互不爭奪,則天下自定矣;此乃楊朱學說之主旨也。此種安份守己,並重現人人如己之思想在當時一那種不斷兼併的戰國時代,最合人心之需要,所以楊朱之言很快即為全中國所接受;而與主張兼愛的墨子平分天下矣;連孔子的思想都被他們掩蓋了。也因為這樣,才引起儒家之亞聖孟子的猛烈抨擊;孟子說:「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註卅五)。孟子是站在儒家衛道的立場講這些一話的,並非楊.墨果如是也。所以孟子之徒公明儀接著說:「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距楊墨者,聖人之德也」〈註卅六)。這確是孟子心意之說明。故以後同意孟子此種批評楊墨的人,實不再見。

楊朱之言盈天下,亦即道家思想在天下之盛行;楊朱亦因受老子之敎而對道家思想有重大之貢獻。但因楊朱「為己」而不為人君效忠的學說,不為封建與帝制時代事兼併,征伐與「普天下之下莫非王臣」思想隆厚的君主所容納,以致「其書至漢而久晦」(註卅七)。今所見者,僅列子中之楊朱一章和孟子中之幾句話;並無完整而有系統的資料可作徵詢,故本書亦不設專章研討。
 

十四.列子在到家思想中之地位


列子八篇,在漢書藝文志「道家者流」中被排在莊子之後與黃帝四經之前很多,並註明「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註卅六)成為道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著作之一,僅次於老莊。同時在莊子中除了以列禦寇專章敘述外,在其他各章中亦屢有提及。且其內容之神祕性很重,尤其黃帝第二與周穆王第三兩篇為然;它後來「道教」之興起必有極大之關係。(以莊子與漢書證之,後人以列子為偽書之說,似不確矣)。本書將設專章專章研究,於此不贅。


十五.尹文子(前三六○ - 二八○)與淮南子(前一五九 - 二二)在到家思想中之地位


漢書藝文志在「道家者流」的著作中,將文子九篇列在蜎子.關尹子與莊子之前,並註明「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而稱周平王問;似依託者也」(註卅七)。

准南內廿一篇「王安」、淮南外卅三篇:「師古曰:內篇論道,外篇雜說」(註卅八),雖然漢書藝文志將其納入雜家,但依其內容看,確為道家中的重要著作之一。

文子與准南子均將老子的「道德」思想置重點於政治.法律與為人處世方面的運用,本書將併章專門研究。
 

十六.後繼道家之思想


後繼道家們,以魏晉時期詮釋老莊學說的人物為主,如何晏.王弼(注老子〉.阮藉.稽康.劉伶.與向秀.郭象,(注老子)等是。彼等以老.莊的形上玄學為主流,實則受莊子的自然思想的啟示甚大,造成門第.清淡之風,為歷代高人雅士研景仰;在道家思想中,較之漢代的「黃老」,又純然不同。且影響中國文化思想甚大;它可以成為一個劃時代的特色。故本書要把它列為第二篇;與第一篇之早期道家和第三篇的道敬,同等重視。
 

十七.道教與道家思想


秦始皇時之徐福,其言始於漢武帝時之陶宏景,其教始於漢時期之張道陵真正中國性之宗教,與老.莊.列之早期道家的哲學思想,並無直接關係。但由於後來道教以老子為其教宗,以老子.列子為其真人,以老子之書為道德真經,以莊子之書寫南華真經,以列子之書為沖虛至德真經;實則受列子之神祕思想的啟示甚大,至魏晉以後道教反而掩蓋了道家,甚至代表了道家。同時道教名人輩出,著作亦豐,其累積之道德經,迄今仍有五千四百八十餘卷,一之於正統道藏,現印第六十一巨冊;誠煌煌之作也。反之,魏晉以後,真正之道家巨壁鮮鮮有而道教即取道家之地位而代之。且道教在中國的唐代與元代均幾乎成為國敬,造成了在社會中之根深蒂固之影響;至今有人,尤其是有些外國人誤以為道教就是道家,亦有因矣。

十八.道家思想與西方哲學


西方哲學從蘇格拉底(SOCRATES 470 - 399 B.C)以前的物質宇宙論者開始,到現在的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BUSSELL 1872 - 1969)為止,亦約有三千年左右的歷史了。其中名人甚眾,巨著豐碩,內容也是浩如瀚海。同時它更是近代影響全人類生活與思想的自然科學(NATURAL SCIENCES)之淵藪,其思之深,其效之宏,實非簡文可以道盡。但大體言之,蘇格拉底以前的宇宙論時代,是以認識「天」為目的。詭辯法與蘇格拉.柏拉圖(PLATO 4279 - 947 B.C〉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 - 322 B.C)時代的理性主義,是以認識「人」為目的。中世紀的基督教哲學,是以認識「神」為目的。文藝復興以後的科學哲學,是以認識「物」為目的。

道家思想與西方哲學有相同之處,有相似之處,亦有不同之處;如何去作一比較研究?這是一件很難的工作,尤其是分個別的哲學家或個別的哲學思想去一一比較,則更顯碎瑣而困難,如何之處呢?分段行之可矣,亦即以早期道家思想,後繼道家思想,以及道家所發生的影響等四項,去與西方哲學作一概略之比較,則切實可行,並易於醒目耳。

(完)

 

註記:
註卅一 新編諸子集成四、列子卷二、黃帝第二,二五頁。
世界書局印行;中華民國六十三年七月新二版。
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九十九號。
註卅二 同上,列子卷七,楊朱第七,八三頁
註卅三 孟子第九章
註卅四 同上
註卅五 同註廿一,十一頁。
註卅六 新校漢書集注二,一七○三頁。
註卅七 同上,一七二九頁。
註卅八 同上,一四七一 - 二頁。

 

 


回到目錄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站內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