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與領導管理 |
作者是 張其成教授 |
《易經》與領導管理 2005-04-14 國際道家學術總會 道學部 張其成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 摘錄:《張其成國學網》
《易經》是中國的“聖經”,是中華文化的元典,也是中國管理哲學的寶典。《易經》的“易”字是“變易”的意思,《易經》是一本論述宇宙萬物變化大規律以及人類知變、應變大法則的著作,不僅是宇宙預測學,而且是人生行為學。管理科學同樣也要研究一個“系統”、一個“組織”的變化規律,因為只有掌握了規律,才能進行預測和決策,才能進行科學地管理。《易經》蘊涵高明的管理智慧,歷經數千年而不斷豐富、不斷提升,從而引起東西方管理大師的高度關注。 《易經》又稱為《周易》,英譯為I Chang,由經文(狹義的《易經》)和傳文(《易傳》)兩部分組成。其中經文大約作於西周前期,傳說是周文王作的;傳文大約作于戰國時期,傳說是孔子作的。
《周易》六十四卦可以看成是六十四條管理法則,其中的三百八十四爻(每卦有六爻)就是六十四條管理法則的具體過程、具體方法。 《周易》“大象傳”有六十四條要求“君子”應當怎樣做的條文,如“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以果行育德”,“君子以辨上下,安民志”“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君子以明罰敕法”,“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君子以反身修德”,“君子以赦過宥罪”,“君子以懲忿窒欲”“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等等,均可視為對管理者的要求。可見,《周易》蘊含著宏觀管理思想,是一種後現代的管理哲學。
《周易》的太極陰陽思想、三才合一思想、位時應中思想、保合太和思想,是東方管理哲學的精髓。此外《周易》變易不居思想、剛健有為思想、扶陽抑陰思想、升降交感思想以及運數取象思想,對管理經營都有很大的指導性與啟發性。筆者將《周易》的管理哲學概括為“六字法則”:“一二三五八零”。 “二”就是陰陽管理,陰陽象徵上下級,“二”的管理藝術貴在“應”。應,指陰陽對應,呼應。六十四卦中,一與四,二與五、三與六爻相應。凡陽爻與陰爻,陰爻與陽爻相應,稱為“有應”;陽爻與陽爻,陰爻與陰爻相應,稱為“無應”。一般情況,有應為吉,無應為凶。陰陽相感應亦是管理原則之一,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只有相互感應,上下一心,才可萬物化生,百業興旺。 “三”就是天地人管理,也就是三才管理。三才象徵上中下三級,“三”的組織藝術貴在“位元”。六十四卦每一卦有六個位,分為上下三位,其中第一位、第三位、第五位為陽位;第二位、第四位、第六位為陰位。《周易》認為:如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為“得位”“得正”,主吉,反之則不得位,多主凶。也就是說事物發展有空間基礎,如具備這個基礎則往往成功,失去空間基礎,則往往失敗。管理上也是如此,應考慮各層次職員的位置,使他們各得其所,各盡其能。這就要求任人唯賢,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的才能。一切資料、決策、資訊、溝通……是由下而上,由內而外,從基層反映到上層。東南亞國家的管理,受易經天大、地大、人亦大的傳統精神及時位觀念的影響,企業內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一視同仁,希望大家都成為自覺自願的、不違規矩的倫理,主動關心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高層、中層、基層各居天人地爻位,中層管理者是第一線管理人,地位十分重要,故在選拔、培植和派任上對企業的興旺關係極大。三才統一的思想是《周易》的基本思想,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觀念,它滲透到文化的各層面,包括管理領域。 “五”就是五行管理,五行象徵五種能力:核心競爭力(金)、駕馭變化力(水)、學習創新力(木)、價值提升力(火)、資源整合力(土)。“五”的平衡藝術貴在“中”。中,指中位,中道。六十四卦中,二、五兩位為中位,不管陰爻還是陽爻居中位,皆吉。然如陽爻居五位,陰爻居二位,則既得正,又得中,為大吉。管理者管理企業、管理下屬均要遵循中道,不可有私心雜念,不可有所偏頗。一個組織象個大家庭一樣充滿和氣,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都稱心如意。這種中道管理(或稱“中庸管理”)在西方叫品質管理圈。它既不同於以人事為中心的管理,也不同於以生產為中心的管理。中道管理符合乾卦的“安人”理念。
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