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由『國際道家學術總會』會長 李亨利 博士精心製作『道家易經占卜牌』,現在已有『線上免費占卜』『測字好好玩』 『占卜好好玩』等系列供大家線上免費使用!@對占卜結果有任何疑問﹐還可到『國際道家學術總會臉書粉絲專頁』發問哦!

網頁翻譯

國學與經營管理墨寶

第二屆學術大會墨寶

第一屆學術大會墨寶

誰在線上

現在有 29 訪客 在線上

國際道家粉絲專頁

國學與經營管理目錄

參觀人氣統計

本會常年法律顧問

常年法律顧問:李良忠律師

國學與中國式管理經營理念
作者是 马涛教授   
     
 

国学与中国式管理经营理念

 

第一屆國學與經營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參與學者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 马涛 教授

第一屆國學與經營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中文摘要本文从中国哲学思维的特点、管理和经营理念三个方面阐述了国学对中国当代成功企业的影响,东方管理学应将这些理论内容进一步研究和发掘。

 

关键词太极思维  同天下之利  有生于无

 

        西方管理理论和东方管理文化构成了世界管理文化的两大主流。以往人们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认为西方的文化是最好的,无视或轻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管理理论上亦是如此。但近年来,随着东亚经济的迅速崛起,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东方文化,“国学热”在社会上不断升温。与此同时,在管理学界建立“东方管理学派”的呼声也日渐高涨。本文拟从思维特点、管理理念和经营之道三个方面,论述一下东方管理理论中的几个问题。

 

 

一、“太极思维”:国学思维的特点

 

        万通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冯伦先生在他最近出版的《野蛮生长》中记述了如下一个有趣的故事:万通美国公司的秘书是个美国人,他的朋友作为万通美国公司的负责人初去美国上任,通知这位秘书去接机。在中国,秘书去接老板极为正常,说实话,下面的员工还求之不得呢:因为这是与老板套近乎、献殷勤的最好机会。但出乎意料,这位美国秘书拒绝了。老板没有办法只好请朋友帮忙来接他。事后,老板非常生气,准备把这位秘书辞掉。美国人不干,她说她没有错,与公司签订的雇佣合同里没有说明有接老板的工作,去机场接老板不是她的职责。如果要接也可以,但必须谈清楚每年接机的次数和每次的油费和轮胎磨损谁来支付。

 

        这一故事反映了中国人和美国人之间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的不同。双方都没有错,但错在了双方对对方文化和思维模式缺乏了解。

 

        美国人的文化基础是基督教。在基督教的经典《圣经》中,人是充满了“原罪的”,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上,我们称之“经济人”。经济人的特点是追求自利,“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所以在西方的管理理论中一直推崇控制人为核心的制度管理:你的行为符合我的组织目标就给予利益和好处,否则就予以处罚,这叫做“强化管理”,再细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这一文化特点反映在美国社会和日常行为中表现为一种“直线思维”的“契约精神”,其特点是人人与人的界限、事与事的界限都要界定的十分清楚,与人沟通更要实话实说——“说出你心中想说的话”。

 

       中国人则与此不同。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统称之为“国学”,它是以儒家为主流、佛道为支流的一种文化体系。这一文化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又是来自于中国古代的一部名著《周易》(简称《易经》)。我们现在所经常说起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两句话也同时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就是来自于《周易》的乾卦和坤卦的爻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似坤,厚德以载物。”

 

        《周易》的思维模式可以概括为“太极思维”,其最高境界是追求圆满,“太极图”的外形就是一个“圆”。追求圆满,表现在中国人做人做事的行为习惯上就是追求和谐,各方兼顾式的双赢。做事圆满了你才能赢得“人脉”,有了“人脉”你才能做事,才能获得成功。太极思维追求圆满,所以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就不能直来直去,说话也要学会委婉含蓄,强调要尊重对方,自己则谦虚谨慎;多赞誉别人,多反思检讨自己;人与人的界限、事与事的界限比较模糊:“都是兄弟,何必分得那麽清楚,伤了和气!”美国式的管理是“控制别人”,中国式的管理则是“反身而诚,乐莫大焉”:要求别人做到的,先反思一下自己做到了吗?美国式的管理强调制度的强化控制,中国式的管理则强调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和员工人心的经营。由于文化传统的不同,导致在中国大多数企业制度管理的约束力弱,感情因素的制衡作用很大。在中国组织结构中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多靠领导人的人格魅力和文化哲学来激发。中国知名企业的一位创始人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历程时颇有体会地说:“中国式管理的一大特色,就是企业领袖的地位特别突出,讲德治,或者说德治与法治并举。外国企业如果突然失去领导人,企业基本上没有什麽感觉;中国企业如果突然失去领导人,往往会发生地震。在中国,引爆员工热情的,第一位的通常不是规则,而是企业家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哲学,没有正义的企业家往往就没有正义的企业;没有强势的领导往往就没有强势的企业.这是中国传统政治治理结构在企业治理上的折射。”[1]

 

        中西方因为文化的不同,导致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风俗都产生了许多不同。比如说送礼吧,外国朋友常对中国人有困惑和不解;不少外国朋友曾提问过一个问题:每当他们向中国友人赠送礼品的时候,中国人总是会说:“我已经有了,不用客气,您留着自己用吧!”等一类推辞的话,他们十分纳闷:为什麽就那麽巧,我要送的东西他们都有?他们是不是有意要与我保持距离而婉言拒绝呢?有的则干脆说“不要!不用客气!”可为什麽说不要最后又都留下了呢?有时中国朋友虽然收下了礼品,可为什麽不打开当面看一看呢,莫非是嫌弃我的礼品不够好?中国人在向外国朋友赠送礼品时,对方的表现却与我们完全不同,对方总是会十分高兴地说:“真好!这正是我所需要的!”并且还会当着你的面打开包装,称赞这一礼品。中国人可能会觉得,外国人怎麽这麽不客气呀!其实,这些差别都是由于双方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不同造成的。

 

        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文化不同,导致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也有所不同,在中国经营管理企业的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当然也应该与在美国有所不同。华人首富李嘉诚17岁茶房的跑堂做起发展到今天,他坦诚自道:他的成功是从国学中吸取了许多营养和智慧,良好的人脉决定了他的成功良好的人脉又是来自于他的“义气”。[2]世界塑料大王、台湾台塑集团的董事长王永庆公开宣称:在华人世界经营成功一定要从国学吸取经营管理的智慧。王董事长15岁从配米工做起发展至今,他坦诚:中华文化是推动台塑企业发展壮大的动力[3]

 

        国学的经营管理理念与西方有那些不同?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国学中去汲取有益的经营管理理念,提升企业家的智商修炼水平?还有,如何将国学的管理智慧与西方的管理理论做到有机的结合,取长补短,创造自己企业的辉煌?这都是东方管理学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爱人者人恒爱之”:国学的管理理念

 

       早在1978年一个寒冷的冬日,一位辍学的后生走街串巷为人补鞋的温州少年,稍有不慎补鞋的锥子深深地扎入手指中,鲜血顿时涌出。他咬牙拔出锥子,用片破纸包上伤口,含泪继续为客人补好鞋……。这位修鞋匠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亿万富豪,他就是浙江正泰集团的总裁南存辉。南总后来总结他日后的成功得益于年轻时老和尚给他讲的一个“盲人夜行打灯”的故事:老和尚夜间行路,看见有一盲人在行路时手里还打着一个灯笼。和尚好奇,上去询问:“先生,您是个盲人,什麽也看不见,为什麽还要打个灯笼?”和尚心想,这岂不应了一句谚语“瞎子点灯白费蜡”吗!瞎子回答:“不错,我是个瞎子,什麽也看不见。但我打个灯笼,可以先为别人照亮路,别人就不会撞到我,也就更好地保护了我自己。”老和尚吃惊,从中悟出了做人和做事的道理。老和尚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南存辉,南总从中悟出了自己的“经营哲学”。之后经商,他一直践行着这一经营理念去管理客户和员工,才有了现在的成功。

 

       这个故事中所蕴含的,就是国学的一个做人做事经营的基本理念:“爱人者,人恒爱之;利人者,人恒利之。”这是孔子《论语》中的两句名言。孟子也说过同样含义的话:“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义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于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姜太公《六韬》中也有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的名言。国学管理理念的核心就是强调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心,它包括客户的心和员工的心。经营好了客户的心,才能赢得市场,积累财富;经营好了员工的心,才能提升企业的团队精神和执行力。儒家认为“得人心者得天下”,经营人心也就成了国学管理经营中的最高智慧。

 

       经营人心的秘诀非常的简单,就是要换一种心智模式去思考问题。西方的经营管理理论告诉我们,企业家一定要追求利润回报的最大化,否则企业无法生存。国学的经营理念告诉我们:舍得,舍得;要得,一定要先舍。“舍”与“得”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牛根生算过一笔帐:一个老板,奉行西方的自我利益最大化原则,一年下来赚了一百万,他自己一定要得多数,即百分之八十(八十万),另外二十万给干部和员工。我们可以说这个老板是一个精明人,但不能算是一个聪明人。因为这个老板为了赚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员工和干部的心没有被经营好,散掉了,经营绩效也一定好不了。几年下来,也许这个企业不存在了,即使存在,也一定发展的快不了,很可能还是几年前的老状况。大多数老板都是这样考虑问题和经营决策的。另一个老板则反其道而行之,奉行先“舍”后“得”的理念,第一年赚取的一百万,他只取其中的少数:二十万,而是将其多数八十万奖励给他的员工和干部。员工和干部的人心被他凝聚了起来,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上下齐心协力,企业的团队精神和执行力大大提高,经营绩效也获得了快速提升,几年下来,利润增长到一千万。老板还是只取其中的“少数”(百分之二十),那已经是二百万了,远远大于第一个老板的“多数”——八十万!后者才是一个聪明的人。这也就是《大学》一书中所阐述的“财聚人散,财散人聚”、“有德乃有财”的道理!牛根生说他就是凭借这一国学智慧获得了蒙牛创业的成功。[4]

 

       日本的“企业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先生说自己也是借鉴的中国儒家的这一哲学理念,用一百日元创业起步,使松下公司后来成为誉满全球的跨国公司。松下先生总结自己的经营哲学为“自来水哲学”:“把大众需要的东西,变得像自来水一样便宜和方便”[5],而不要刻意去追求利益。有了这样的经营理念,虽不刻意去追求利益,财富却滚滚而来,松下公司赢得了客户和消费者的心,当然也就有了之后的快速发展。被美国人誉之为是台湾“企业经营之神”的王永庆在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时坦诚:“在企业经营上,当然是要致力谋求利益,但是对待客户也必须了解所谓‘欲取之,先与之’的道理。” “一个人的手再怎麽拿,就是这麽多;可是一放开,反而全世界都是你的。”[6]阐述的也是国学的这一理念。

 

       讲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问神仙:天堂什麽样?地狱又什麽样?神仙回答:“天堂地狱,一念之间。”询问的人听不懂。神仙说,我带你去实地考察一下吧。他们先来到了地狱。地狱中聚集着一群群的饿鬼,由于常年吃不上饭,情景十分的悲惨凄凉。但发现在每个饿鬼的面前都放置着一口大锅,里面盛满了食物,但需要通过使用一个很长的勺子去捞去。勺子太长了,根本无法送到自己的嘴边。神仙又带他来到了天堂。天堂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地狱完全一样,唯一的不同是天堂中的诸神是通过利用长勺互相取食喂养对方,从而都获得了食物的营养,各个面色红润。神仙说:“现在你该明白了吧!”这个故事其实阐述的还是国学中的“舍得舍得,先舍后得”的道理。

 

 

三、“有生于无”:国学倡导的经营理念

 

       远在近三千年前的老子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今天已部分得到了印证。例如,老子预测未来的社会,终将有一天会出现“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看看今天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的交通堵塞,再发展下去,真可谓要“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了;再看看今天世界核大国的核武发展,已到了能毁灭全人类的地步,“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了!老子预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这岂不是在暗示今天的互联网时代!老子真的很伟大!他的哲学对今天企业的发展也十分具有启示意义。许多成功的企业家都说自己从老子的哲学中获得了很好的经营理念。

 

       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老子对’道’描述说:“道可道,非常’道’。”“道”的特点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说的通俗些,就是”道”的本质是”无形”,“无形”的“道”创造、催生有形的天下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其中蕴含着企业经营从小变大、从弱变强的大智慧:即通过提升企业的无形资产去创造企业的有形资产!张瑞敏说海尔的发展壮大就是借鉴了老子的这一“道”的经营智慧:“老子《道德经》,有一个对企业管理很有影响的概念,‘柔弱胜刚强’,这个转化的条件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正确指导思想由弱到强,这对海尔影响巨大,否则海尔就不可能从当时很弱的小厂发展到今天。”张瑞敏把这个“无”理解为是企业文化的无形资产兼并:“‘有生于无’,我们先去的部门不是财务部门,而是企业文化中心,因为他们有这麽好的设备生产不出好产品来,肯定是观念上不行,因此我们苏女士和杨总去宣讲企业文化。如果先看财务状况就没法干,但我们从思想上入手,找到问题的根本。”[7]牛根生则把老子的这个“无”理解成是企业的品牌资产:“老子说: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难易相成。普通企业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舍不得拿出钱来在消费者心智资源中‘营’的一席之地。事实上,无形资产比有形资产更值钱,无形资产可以成倍数地催生有形资产。”[8]

 

       当前中国经济的最大困境在于中国企业缺乏无形资产,因而中国成了世界低价值链端的血汗工厂,增产不增收,环境还极度透支,严重缺乏可持续发展。有人形容中国的经济是“蜡烛经济”:中国发展经济的目的是“在满足外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中国经济变成了蜡烛经济——消耗自己、照亮别人”。对企业来说,因为缺少无形资产,不得不陷入价格战的恶性竞争泥潭,普遍感到赚钱难,更遑论去做大做强的发展!

 

       给大家看一组数字:据《财富杂志 》调查:20世纪80代年前一些公司有形资产占到公司总资产的95%,无形资产仅占5%;到了2001 年公司的有形资产降到28%,无形资产上升到了72%;占据世界商标评估前10位的企业不一定有庞大的企业,有的甚至没有自己的制造工厂,但却能凭着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善于运作的商标经营,占据世界上相当多的产品的高端市场。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统计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不到3%,产品却占了全球市场的40%以上,销售额更是占全球市场的50%左右,个别行业(如计算机软件)则超过90%。

 

       再回头看看中国企业因缺少无形资产的困境:我国苏杭的丝绸服装每年大量出口美国,贴上国内企业的品牌每件售价仅为20 美元,如换用美国一家公司的品牌后每件售价可达300 美元;上海一家企业生产的录音机卖给日本索尼公司每台售价仅为30多元人民币,索尼公司转手换上自己的品牌出售时标价已升为560元;广东美的集团制造的新款电饭锅贴上“美的”品牌每台售价800元左右,换上日本OEM 品牌售价升为1300 元;在中国贴牌生产一个芭比娃娃,美国市场价格为10美元,在中国的离岸价格只有2美元,这2美元中的1美元是管理费和运输费,0.65美元用于支付材料费,最后剩下0.35美元,是中国生产企业的最终所得;杭州有家公司生产鼠标,每个售价40美元,扣除付给美国公司14美元的零件成本和8美元的专利费以及经销商的15美元,只剩下3美元给中国人支付工资、电费、仓储、运输等费用。够了!不用再例举了!这就是中国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困境!因为缺乏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低,随着宏观调控货币政策的紧缩和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不是有大批大批的中小企业应声倒下!

 

       中小企业如何去提升自己的无形资产?走出目前的困境,用无形资产去创造催生有形资产,做大做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念为给你无限的滋养和启示。

 

       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必须是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充分结合自己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具体条件,采用适合实际的形式,才能取得成功。美国管理学家西蒙曾提醒我们:对外国的管理经验,“必须针对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和调整。”[9]美国管理学教授托马斯·彼得斯在《致中国朋友的信》中也指出:“你们创造出来的成功的解决办法,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反映中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目标及现实情况。”[10]我们在进行有中国管理学模式的创新时,必须重视这些忠告,遵循民族化和科学化的原则。因为只有民族化的东西,才能突出中国的特色。而所谓中国特色,就是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国情,是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和历史传统中总结出来的管理理论、管理制度和方法。因为它来自中国的管理实践,所以是民族的;因为它是成功的管理实践,所以又是科学的。

 



[1]孙先红  张治国著:《蒙牛内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3页。

[2] 陈美华  辛磊著:《李嘉诚全传》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版,第311页。

[3]黄德海著:《筚路蓝缕:王永庆开创石化产业王国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0页,VⅡ页。

[4]孙先红  张治国著:《蒙牛内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3页。

[5] 松下幸之助著:《自来水哲学:松下幸之助自传》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第34页。

[6]黄德海著:《筚路蓝缕:王永庆开创石化产业王国之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页。

[7] 薛旭著:《透析海尔模式》北京通鉴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74页。

[8]孙先红  张治国著:《蒙牛内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3页。

[9] 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10] 托马斯·彼得斯:《乱中求胜》,科学普及出版社1988年5月。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站內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