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由『國際道家學術總會』會長 李亨利 博士精心製作『道家易經占卜牌』,現在已有『線上免費占卜』『測字好好玩』 『占卜好好玩』等系列供大家線上免費使用!@對占卜結果有任何疑問﹐還可到『國際道家學術總會臉書粉絲專頁』發問哦!

網頁翻譯

國學與經營管理墨寶

第二屆學術大會墨寶

第一屆學術大會墨寶

誰在線上

現在有 26 訪客 在線上

國際道家粉絲專頁

國學與經營管理目錄

參觀人氣統計

本會常年法律顧問

常年法律顧問:李良忠律師

禪宗智慧在現代管理中的運用
作者是 吳言生 教授   
     
 

禪宗智慧在現代管理中的運用

 

          

第一屆國學與經營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參與學者

陝西師範大學佛教所所長 吳言生教授

第一屆國學與經營管理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新浪網2009年元月8號報導了一則消息說,受經濟危機的影響,西方有兩位身價超過95億美元的富翁,在元月5號先後自殺。一位是美國的億萬富翁,飲彈棄世;一位是德國的億萬富翁,臥軌身亡。兩件事情發生前後相距不到四小時。這兩位富豪對西方的管理學瞭若指掌,爐火純青,但是在根本上缺乏修煉,抗擊打抗風險能力太弱,所以在關鍵的時候沒有挺過去,白白犧犧了兩條寶貴的生命。如果他們有幸接觸到了東方的智慧,接觸到了國學智慧,接觸到了禪的智慧,就不會這麼匆匆的走掉。可見僅有外在的財富是遠遠不夠的,一個管理者一定要內外皆富,身心兼修,才是真正的富有

 

       《第五項修煉》的作者彼得·聖吉提出了一個著名的理念,這就是:“三流的管理者,學習管理知識;二流的管理者,學習管理技巧;一流的管理者,修煉管理智慧!”從修煉管理智慧入手,才能成為一流的管理者。

 

       經商的層次有三種:戰場、賽場、道場。凡商搏殺於戰場,白刀子進紅刀子出,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潛規則暗規則,無所不用其極。硝煙滾滾,烽火連天。管理者在這個層次修煉的是商技。儒商競技於賽場。此時大家文質彬彬,溫文儒雅,利己利他,雙贏共贏。管理者在這個層次修煉的是商技。佛商修行於道場。商場不再是搏擊的場所,不再是競技的場所,而是修行的場所,是淨化心靈、涵養性情、提升境界、修煉成佛的場所。管理者在這個層次修煉的是商道。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向禪師問禪,創造了“造物先造人”的“心的管理哲學”,開創了現代管理禪的先河。松下的成功之處是將禪宗理念運用到管理和工作中去,松下公司也以此為起點開始了飛速發展,並使得他成為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感悟出的禪與管理之道就是:“造物先造人!”松下幸之助在95歲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像我這樣才能的人在這個世界上比比皆是,我之所以能成功,其中關鍵一點就是對禪的領悟。”當時日本有個大學教授聆聽了松下的演講後,總結說:“不通禪理,生活乏味;不明禪機,難成大業!”松下電器從一個小作坊發展成國際企業,就是對這句話的最好詮釋。

 

       經營企業就是在經營人,經營人就是在經營人心。老闆必須成為企業的精神領袖,引導員工活在精神的世界裏,才能把企業做大做強,使基業長青,避免企業短命的厄運。老闆的高度代表著企業的高度。制度只能管理員人的身體,而修為才能影響員工的靈魂。老闆要想讓員工敬佩你追隨你,必須提高自身的修養,提升高度。而要到做到這一點,老闆必須學好佛學智慧,必須上好禪修這一課。特別是當今之世,老闆面臨企業內外強大的壓力,心力交瘁應付維艱,迫切需要指點迷津、解開心結、提升領導魅力的大智慧,才能突破瓶頸,走出困境。自在轉紅塵,不為紅塵轉,才能超凡入聖,破迷開悟,修成正果。

 

       近年來,筆者應邀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以及華商書院等高校和機構開設的國學班講授禪宗智慧課程,在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中國教育電視臺、東方衛視等媒體,也有專場的禪學講座,並在西泠印社出版了《參禪開智慧》等幾部禪與現代管理的線裝書。禪與現代管理的內容博大精深,可謂弱水三千,現在酌取一瓢來與大家分享。

 

       這一瓢就是禪宗的包容智慧與現代管理。在大乘佛學中,菩薩每一天的生活,一定要符合六條,即六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這是菩薩日常生活的原則。所謂“波羅蜜”,意為“到彼岸”,從生死煩惱的此岸,度到涅槃解脫的彼岸。菩薩用這六種方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眾生。六度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義,它的具體作用是:佈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昏散;般若——度愚癡。運用好六度,對於管理者來說,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其中,忍辱用現代話來講,就是“包容”、“涵容”。弘一大師說:“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每位管理者都要帶團隊,都要與他人相處,掌握好這個“第一法”,有莫大的受用。

 

       為什麼要修煉包容忍辱?佛學認為,人生之所以有痛苦,是因為有貪嗔癡三毒。忍辱,就是為了克服嗔恚這個毒素的。忍辱,梵語ksanti,音譯“羼提”,指忍受各種侮辱而不起嗔恚惱恨。《法界次第》下之上曰:“羼提,秦言忍辱。內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大正藏》46冊,0686c)佛教認為忍辱能防止一切外難,所以又用甲鎧來比喻。《法華經·勸持品》說:“惡鬼入其身,罵詈毀辱我。我等敬信佛,當著忍辱鎧。”(《大正藏》9冊,036b)佛教主張,修忍辱的人,能夠忍受外來的一切侮辱和惱害而不生嗔恚之心,能做到像《大集經》中所說的“忍辱如大地”, (《大正藏》13冊,0307a)能承受一切。對出家修行者來說,不論是大乘還是小乘,修“忍辱”都是極其重要的。因為大小乘修持者的目的是了生死,成佛果。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斷煩惱。如果修行者對於外來逆境不能忍受,就必然會產生煩惱,就失去了成佛果的希望。所以忍辱關係到一生修持的成敗。

 

       修習忍辱能夠度越嗔恚。禪語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大正藏》36冊,《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四十,0304c)——一個嗔恨的念頭起來了,八萬四千個障礙修行的大門就打開了;寒山子詩:“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續藏經》62冊,《念佛百問》卷一,0362c)——嗔恨的念頭就是無明怒火,會把我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各種事業、各種人際關係在瞬間毀得乾乾淨淨。好比一隻玻璃杯,它是十元錢買的。如果你把他打碎了,你花十倍百倍的金錢,花上千元萬元,也不可能把它修復到原來的那個樣子。

 

       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楚漢戰爭期間,韓信有一次派了位信使來見劉邦,要求封自己為假王——三齊王。劉邦正待發作,張良陳平在桌子下踩了他的腳。劉邦本來已經罵出口了,當下省悟是怎麼回事,立即改了口風:“大丈夫定諸候,即為真王,何以假為!”於是封韓信為齊王。(《史記·淮陰候列傳》)劉邦通過忍辱的修煉,穩住了韓信,讓韓信死心踏地給自己打下了江山。後來時機成熟時,又除去了這個心頭大患。

 

       可見儒家的忍辱,層次還是不夠的。對於儒家來說,忍字是“心頭上面一把刀”,因而儒家修忍辱,為的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因為在忍辱的時候,心裏還有被辱的觀念在。而忍辱的時候內心還有忍辱的觀念存在,還有忍的念頭,就說明他還是“忍”不下去。這實際上不是擴大胸量,而是把深仇大恨深深地埋在心底,等待機會到來時再爆發出來。這種忍辱其實是冤冤相報,無法了結的。而對於佛家來說,包容忍辱既是一種處世方法,也是一種情懷,一種品位,一種慈悲。民間盛傳的唐代的寒山禪師問拾得禪師:“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如何處置乎?”拾得說:“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這才是禪的包容忍辱境界。這最高的境界,就是無生法忍。

 

       禪學中的“忍”字,比日常生活中講的“忍”的意思要豐富得多。除了“忍耐、忍受”以外,還有“忍可、安住”的意思。這兩個忍字的意思,其實是相通的。學禪的人,如果有極其堅毅剛強的忍耐力,他的心一定會安住在、喜歡停留在“不生不滅”的神奇境界,這就是《金剛經》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叫“無生法忍”。從這種體會出發,只有修到內心裏沒了忍辱的觀念存在,才是無生法忍。

 

       忍辱制怒的境界,與禪的其他的所有修行法門一樣,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生活中,究竟用什麼方法,可以使我們修煉成安穩如大地、金剛不動心的忍辱法門?這裏,跟大家分享一個方法,這個方法,源自於一休禪師的佚事。

 

       一休禪師出生於l394年,是一位皇子。因為一休母親的家族與天皇家族關係不和,小一休從小就被趕出了皇宮,在六歲的時候,出家到京都的安國寺學禪。當時有一個人,脾氣暴臊,就是改不了,為此煩惱不已。有人建議他安國寺的一休禪師很有智慧,你可以請求他的指點啊。這人就去找一休禪師說:“只要師父能教我怎麼克制自己的怒氣,我願意花錢買您的智慧。”一休禪師呵呵地笑著說:“我的智慧很貴哦,每個字要一兩銀子!”這人說:“我願意買!”一休禪師說:“既然這樣,我就教給你十個字:‘小怒數到十,大怒數到千!’”這人聽了,不以為然地說:“啊?就這麼簡單啊?”他感到受了騙,氣衝衝地回到家裏,卻突然發現臥室的床前擺了兩雙鞋子,一雙是三寸金蓮,另一雙卻是大號的男人的鞋。頓時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以為夫人趁自己不在的時候紅杏出牆,妒火中燒的他隨手撥出了腰間佩劍,想沖上去砍了這對姦夫淫婦。就在這關鍵的時刻,他突然想起剛剛花錢買了十個字的智慧,心想既然花了這筆錢,就試試看靈驗不靈驗吧。於是就強忍著怒火,口中念念有詞地數數。數到十,不管用,就接著數,數著數著,床上的夫人被他吵醒了過來,說:“夫君你終於回來啦!”夫人的話語中充滿了關切與期肦。這時他才發現原來床前那雙大號的男鞋不是別人的,而是自己的。原來,夫人每天晚上睡覺時都把她的鞋和自己的並在一起,借此來祈盼夫君早日回家。這人不由得驚出了一身冷汗,渾身哆嗦,手中的劍咣當一聲掉落在地,心中暗自慶倖:“禪宗智慧,真便宜,真划算!”

 

       試想,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運用這種智慧的話,即使有天大的憤怒,你試著數到一千試試看?“小怒數到十,大怒數到千”,實際上是給自己留一個空間。有了這段緩衝期,你就會冷卻下來。如果過錯在自己身上,趕快改正,為什麼還要生氣?如果過錯在對方身上,又何必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不管從哪個方面來想,你都沒有理由生氣了。可見,一休禪師的忍辱妙訣看起來很簡單,卻有立竿見影的奇效。

 

       從因果業報的角度來,一個人拼命要冒犯你,是因為你過去做了對他有所虧欠的事情,因此他冒犯你一次,你欠他的債務也就減輕了一分。在這個意義上,他是來替你消業障的。所以近代著名的禪學家來果禪師說:“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業障,開得一分智慧。”(《來果禪師語錄》) 將這種智慧運用到生活中,來處理忍辱的問題,我們就會非常坦然、非常釋然、非常淡然地面對一切不如意的情境了。

 

       作為一個管理者,面對的下屬有三種情況:上等人,有本事,沒脾氣;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氣;末等人,沒本事,有脾氣。既有本事,又沒脾氣的上等人,可遇而不可求;沒本事又有脾氣的下等人,在多方挽留改造不果的情況下,可以請他走人。因此,一個管理者所面對的,大多是有本事又有脾氣的中等人。對這種人,只要戒除苛刻,加以包容,他就會為你所用。

 

       西方的管理理論以亞當·斯密的觀點為基礎。亞當·斯密認為,每個人從自私的角度出發,最大化追求個人利益,結果是導致社會整體利益最大化。這就是自由市場經濟。自由市場經濟的前提就是人性本惡。亞當·斯密說:“人們追求自己利益的時候,往往能有效的促進社會利益。”馬克思說:“自私是人類的真正本性。” 恩格斯也說:“人是從動物世界進化而來的,這就註定他不可能徹底擺脫獸性,而只能是擺脫的多少。”因此,文明的發展,不在於消滅自私,而在於合理地引導自私,從而不斷地完善人類自身。一個人在修煉成佛之前,都有自私自利的一而,做為管理者,對他們就要包容,而不應當苛刻。

 

       在管理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修煉禪的包容。

 

其一,學會淡忘。

 

       有一位智者,和一個朋友結伴外出旅行。行走到一個山谷時,智者一不留神滑倒,他的朋友拼盡全力拉住他,不讓他葬身穀底。智者得救後,在石頭上刻下一行字:“某年某月某日,在經過某山谷時,朋友某某救我一命。”刻完後,他們繼續自己的旅程。有一天,在海邊,兩個人因為一件事爭吵起來,朋友一怒之下,給了智者一耳光。智者捂著發燒的臉說:“我一定要記下來這件事情!”然後找來一根棍子,在退潮後的沙灘上寫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某沙灘上,朋友某某打了我一耳光。”朋友看過之後不解地問他:“你為什麼不像上次那樣,刻在石頭上呢?”智者笑了,說:“我刻在石頭的,是我唯恐忘了的事情;而我刻在沙灘上的事,是我唯恐忘不了的事情。一個浪頭過來後,沙灘就像刻字之前那樣乾乾淨淨了。”當你選擇了記住仇恨,其實你就是在選擇讓自己的人生負重前行。禪語說“種下一個善因,就得到一個善果。”完全取決於自己當下的那個選擇!魯迅先生在贈日本友人的詩中說:“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經過了中日之間歷史上那一段風風雨雨,兄弟般的情誼仍然存在。相逢一笑的時候,過去的恩怨早已釋然於懷。學會淡忘,就涵養了包容大度的情懷。

 

其二,放寬心量。

 

       一位禪師有一個弟子,總是愛抱怨。由於心胸狹窄,常常無緣無故地自招煩惱。一天,禪師讓這個弟子去集市買一袋鹽。弟子回來之後,禪師讓他抓一把鹽放到一杯水裏,然後喝一口,問他味道怎樣。弟子皺著眉頭答道:“鹹死人了!”禪師就帶著弟子來到湖邊,讓他把剩下的鹽全都撒進湖裏,然後讓他再嘗嘗湖水,問他 “什麼味道?”弟子回答:“純淨甜美,如同甘泉!”禪師問:“你嘗到鹹味了嗎?”弟子說:“沒有。”禪師說:“生活中的痛苦、煩惱、怨氣,就是鹽,你對它有沒有感覺,就看裝它的東西是大是小。你是一隻杯子,就承受不了一點點苦惱;你是一座湖,再大的痛苦也不起作用!”因此,要想讓生活變得快樂,我們不要讓自己成為一隻杯子,而要做一座湖。這座湖,充滿著慈悲的水,可以容納一切,包括你的敵人。南非的曼德拉因為反對白人種族隔離而入獄,白人把他關在荒涼的大西洋小島羅本島上長達27年。看管他的人找各種理由虐待他。誰也沒有想到的是,1991年曼德拉出獄當選總統以後,在就職典禮上,曼德拉把當初在羅本島監獄看守他的三名獄警也請到現場,在他依次介紹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政要後,隨即恭敬地向三個曾關押他的看守致敬。這一舉動震驚了世界。這種寬容的精神,令殘酷虐待了他27年的白人汗顏,也讓所有到場的人肅然起敬。後來,曼德拉在和人談起獲釋出獄當天的心情時說:“當我走出囚室,邁過通往自由的監獄大門時,我心裏很清楚,自己如果不能把怨恨留在身後,那麼我其實仍然在獄中!”這也正是聖嚴法師“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兩句禪語的妙諦。禪門大慈大悲,普度眾生。既然要普度眾生,一切眾生都是自己要度化的物件,當然就不可能有敵人了。當我們遇到不喜歡的人時,要知道,這些困擾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磨練的機會、成長的空間,我們反而要感謝他。當你善待對方,對方還是對你不好,你仍然要繼續跟他結善緣。要心懷包容不斷地付出。佛說,“一闡提人亦可成佛”。所謂“一闡提”,就是善根斷絕的人,按照傳統的說法,這種人猶如焦芽敗種,根本不可能得救的。而佛教卻認為,哪怕是像一闡提這樣善根斷絕之人,只要“放下屠刀”,也可以“立地成佛”。禪的包容,就這樣給萬劫不復罪大惡極的人,敞開了一扇通向善行與光明的大門。

 

其三,春風化雨。

 

       在日本,仙崖和尚在博多寺擔任住持時,前來跟他學禪的人很多。徒弟中有一位叫湛元的弟子,塵緣未了,喜愛繁華。城裏花街柳巷很多,湛元經常偷偷地爬過院牆,到熱鬧場所去遊蕩。一來二去,這種事在寺裏就傳開了,到最後,連仙崖老和尚也知道了。大家都認為老和尚要把湛元逐出山門,可仙崖聽到這件事的時候,只是不動聲色地應了聲:“啊,是嗎?”在一個雪花飄飄的晚上,湛元拿了一個洗臉盆,墊著腳,又翻出了牆,尋花問柳去了。老和尚知道後,就把那個盆子放好,自己在放盆子的地方坐禪。漸漸地,雪片落了他一身,全身冰涼徹骨。一直到拂曉的時候,湛元終於回來了,他翻過牆來,用腳踩在原來放臉盆的地方,發現腳下踩的東西軟綿綿的,跳下地一看,原來是師父,不覺大吃一驚。只聽得仙崖禪師說:“早晨天氣冷,快點回去睡,小心著涼。”說完站起身來,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一樣,回方丈室去了。仙崖禪師寬容了弟子,弟子也因師父給了這樣一個反省的機會而深感內疚。從這以後,他再也不做違規的事了。這就是禪師的肚量,師父的包容給了弟子接受改正和成長的機緣。這就是春風化雨,就是包容世界裏的禪門風光。禪者的包容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用光輝的人格風範,來感化弟子,從而使弟子洗心革面,獲得淨化與提升。

 

其四,度驢度馬。

 

       趙州禪師居住的河北觀音院附近,有座天下聞名的石橋。一位雲遊僧問趙州:“聽說這裏有座趙州石橋,但我卻只看到一座獨木橋。”趙州說:“你只看到獨木橋,沒看到趙州的石橋。”僧人疑惑不解地說:“那麼,什麼是趙州橋呢?”趙州大師說:“度驢,度馬,度一切眾生!”趙州的石橋就像恒河裏的沙子,牛羊蟲蟻踐踏它,在它上面走,它不抱怨;在它上面行走的車子裏裝著珍寶香料,它不起貪心;牛車馬車拉下的糞便汙穢,它不會厭惡。從古到今,趙州石橋儘管被千千萬萬的牲口踐踏,千千萬萬牲口的將它們的大小便利排在上面,它從來不生厭惡。千萬牲口的腳印被時間慢慢地洗刷掉,而它們的大小便利都被吸收,留在橋面上的那些沙子永遠是乾淨的。趙州的石橋也是這樣。禪者就像這樣一座石橋,為了人類同胞的幸福,無怨無悔默默地工作著。有形的獨木橋只能度有限的人,而無形的趙州石橋,卻是用包容慈悲的心,默默地承受驢馬的踐踏,普渡眾生。

 

       禪學中有一句經典名言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意思是說心能夠把整個虛空包在裏面,能夠把整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事物都包含在裏面。包容忍辱,就是這樣的一種修養。正如《菜根譚》所說:“飽諳世味,一任覆雨翻雲,總慵開眼;會盡人情,隨教呼牛喚馬,只是點頭。”“覺人之詐不形於言,受人之侮不動於色,此中有無窮意味,亦有無窮受用。”印光大師說:“別人都是菩薩,惟我一個凡夫。”你看別人這個也不行那個也不對,到處都是缺點,如果是這樣,不一定是別人有問題,而是你的心態有問題。只是看到別人的缺點,是你的修行不夠;只是看到別人的短處,是你的福報不夠。

 

       孔子說:“苟志於仁矣,無惡也。”(《論語》) ——一個人真的有了仁的修養,就不會討厭別人,縱然對壞人也要設法改變他、感化他。孔子又說:“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論語》)——我沒有看過一個真正喜歡仁的人,討厭不仁的人。一個愛好仁道的人,如果討厭、看不起不仁的人,那麼他的修行也還沒有成就,還不能說是個仁者。孔子還說:“六十而耳順”。(《論語》)“耳順”的道理就是說,自十五歲開始作人處世,學問修養,到了六十歲,好話壞話儘管人家去說,自己都聽得進去而毫不動心,不生氣,你罵我,我也聽得進去,心裏平靜。心裏平靜是明確是非善惡,對好的人覺得可愛,對壞的人,更覺得要幫助改成好人,要這樣平靜,這個修養確實是很難的。孔子說的這個境界和修煉方法,在禪宗智慧中恰恰可以找到寶藏。

 

       修煉中國禪學智慧中的包容忍辱智慧,對每位管理者來說,是非常必要的一課。只要你修煉成了包容的智慧,你就具備了彌勒佛的度量:“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包容別人,就是莊嚴自己;忍辱消業,就是成就自己。作為一個管理者,你的包容度越大,胸襟就會越開闊,凝聚力就會越強,格局就會越大,福報就會越大。

 

       當然,包容波羅蜜對管理者的作用如此之大,其他五波羅蜜也同樣如此。當一個管理者修成了六度,對內度自己,你自己可以就成就了菩薩道;對外度他人,管理中的很多盤根錯節就可以遊刃有餘地化解了。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站內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