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家學術研究會 常務理事 秦玉霜 整理
〝清明〞源自二十四節氣之一,淮南子,天文訓云:「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就是每年春分以後十五天,大約是國曆四月五日前後就是清明節,
「清明節」又有插柳和吃青團的習俗,清明也是最適合春耕播種的時候,所以古代的先民就把此節氣運用於掃墓俗稱「鬼節」是一個祭祀先人的日子。
在傳統的先民他們相信,祭祀祖先會給後代子孫帶來庇護保佑的作用的,又加上尊敬祖先所以就形成許多祭祀先人的特殊禮儀與各個風俗習慣,希望,先祖在天之靈能夠護佑居家興旺五穀豐收,六畜平安四節無災,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有關清明節的由來: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相關習俗清明節:
是國曆四月五日或六日,因為它是定在二十四節氣中,春分後的十五天,所以不是固定在國曆四月五日,也不是以農曆來決定。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在古代祭祀祖先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上古時代就有帝王、諸侯祭祀宗廟的儀式,到春秋時代孔子的墓祭,這些都屬於貴族所特有的。到了秦漢以後,貴族制度末落,才有一般民眾到祖先墳墓去祭祀的習俗。
一般民俗清明掃墓:
一是掛紙
又稱「壓紙」,一般用石頭或磚塊將長方形的黃白紙,或紅黃藍白黑的五色紙又稱五方位《可依流年紫白飛星一白、六白、八白》索道的位置或是取今年的三月流月《天月德方》把「壓紙」壓在墳上,以表示子孫祭拜祖墳的心願。

二是培墓
是把祖墳修飾一下,並向祖先祭拜的活動。每年一度將祖先墳上的雜草清除,並加以修整,然後準備一些牲禮、酒、菜、蔬果和粿類作為供品。
.jpg)
一般都在墳前和后土前擺放祭品,祭品有韭菜、雞蛋、魷魚、甜飯、芋、筍等。
此時,最好能用帶土的菊花盆栽去祭拜或著是其他盆栽即可。
有關掃墓的供品:
1.掛紙 「壓墓紙」-起大厝
2.韭菜 –長長久久
3魷魚 –年年又魚
4.雞蛋(卵) –金蠶脫殼
5.紅龜粿 –延年益壽
6.卦墓草 –四季平安
7.糖豆(花生糖)-多子多孫
8.芋頭 –生生不息
9.米糕 –步步高升
10.糖果餅乾-人際關係
11.飲用清水-財源廣進
12.菊花或盆栽-四季吉祥增財又開運
清明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去培墓《掃墓》。
到底是什麼時去?
依民俗習慣一般都是在《春社》之後開始到清民節。
清明掃墓要準備韭菜、魷魚、紅龜粿和牲禮。
.jpg)
有人清明前掃墓,也有人清明當天才去卦紙。
掃墓前要先割墓草,再祭拜。
雞卵要剝殼,撒在墓上。
糖豆、芋頭、米糕都是祭品。
別忘了!同時也要祭拜墳旁的《福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