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問答錄> 第四問
日期:2011-09-09
轉載自:「國際道家學術總會粉絲網頁」
道學部 - 三玄之易經
『國際道家學術總會』總會長 李亨利 博士 出題

『周易本義-朱熹』
<周易 ‧ 繫辭傳> 曰:易有聖人之道四焉----- 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 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
又曰: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 是故聖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
因此朱熹在其< 周易本義> 書中就說: 此聖人所以作易,教人卜筮!而可以開物成務之精意!
1、<易> 與卜筮的源流。
2、<易學>與卜筮學的相互關係。
3、易經卜筮學,在目前時空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回到目錄
按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
回應
1.為天地自然之運行之法則,被古代 聖人體察後,以符號、文字描述之 ,遂有伏羲畫卦、夏、商、文王周 公作卦爻辭等等至今發展為內容豐 富的。
古人發現,人的精神能夠接通天地 自然時間與空間蘊藏的訊息,透過 正確的解讀某些儀式所得到的訊息 ,能夠預知未來的「吉凶悔吝」。 這種行為便被成為卜筮。商朝以龜 板與牛骨炙烤後的裂紋來「卜」, 以蓍草經大衍之數取卦稱為「筮」 (我不知道起源於何時)。後來卜 筮取卦的方法陸續被發明,如漢代 的京房易、宋代的梅花易等等。六 壬據傳在漢魏時期已出現,但李老 師曾言當時並無「時辰」的概念, 故我不敢確定。雖然卜筮之法很多 ,核心原理皆相同──天感人應, 人感天應。
2.卜筮學只是的一部分,使用對象為 單一問題、事件的現在狀況與中短 期未來發展。同時卜筮學應為的源 頭,是人類最早開發出的預測未來 的方法。
3.雖然現代的領導者已不用卜筮決定 國家未來走向,但卜筮學仍是現代 人生活的好幫手。當個人智慧無法 掌握未來時,可求助於卜筮學,藉 此獲得更多資訊。但現代社會強調 獨立思考,不可盲從於卜筮之結果 。卜筮學來應該被用來「分析」事 理而非「決定」事情,最終仍須以 個人智慧將所有資訊綜合判斷,才 能做出正確的決定。
進行與了解易學的研究,老師還是 放慢些腳步!
想努力回答,卻又看到第五問都出 來了! :<
幸好您也將第一問作出回覆,讓大 家先對「易、易經、易傳、周易與 易學的區別」 有所正義後,才讓大家討論卜筮。
忠翰小學弟拔得頭香也說得很好, 這裡只是延續其概念,
提出一些自己的整理,請大家一起 指正!
易經(指周易﹣包括< 易經> 與< 易傳>)因為是卜筮之書,
秦始皇未焚,而流傳至今
可見在先秦之周代,易經卜筮即為 一門重要的學問。
商的甲骨文也多為卜筮紀錄,考卜 筮之源流,
恐是在有符號出現之上古,
人類就透過天地自然進行對未知的 預測!
漢初在卜筮數術上的研究,當以京 房氏以干支配六十四卦最具代表與 佔有重要地位,易學所討論的象數 理氣皆有所包,
也影響宋代承續京房易的理論,主 張用五行生剋,合墓旺空等進行斷 卦,同時對起卦方式進行了改革, 以三枚銅錢代替五十五根蓍草,簡 化卜筮操作繁複的蓍法;明末清初 至今所流行的主要卜筮算卦方法, 納甲筮法(又稱火珠林法)都屬易 經六爻卜筮法。
《易經》是周而復始、往復更替變 化的規律和思想,作為卜筮法探尋 吉凶變化的理論基礎,為探尋未知 事務變化的規律和變化產生的根源 。所謂惟心之「天人感應」,如李 老師所常說的:「不疑卜、不決卜 、不戲卜」;心誠意正當可通天地 !(寫到這才想起易經占卜牌上的 說明 不就是此問之答案 不是嗎?!)
所謂見微知著,所有的卜筮法是依 自然陰陽之道而演繹,並非所謂的 怪力亂神,易學與卜筮學是以相同 的源流而發展,我們也可以由易學 了解或發明卜筮,亦可由卜筮學了 解易之變化與道理。
而事實上,所謂善易者不卜,是因 為知道了宇宙之道,自然也就了解 萬事萬物的相對因及相對果,所以 不需要卜。
易學是可以點線面整體性的了解易 ,卜筮是可以點或線或面階段性的 了解易,然而殊途同歸,目的終究 是一樣的。
儘管處於目前的時空,易經卜筮學 的角色仍然是展現宇宙自然之道, 幫助人們知進退﹑處進退,只是對 於許多不同於古代的相對新元素, 我們需要以現代的眼光現代的環境 了解其中之陰與陽。而更重要的是 ,現代易經卜筮學應該可以從"知未來"進化為"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