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由『國際道家學術總會』會長 李亨利 博士精心製作『道家易經占卜牌』,現在已有『線上免費占卜』『測字好好玩』 『占卜好好玩』等系列供大家線上免費使用!@對占卜結果有任何疑問﹐還可到『國際道家學術總會臉書粉絲專頁』發問哦!

網頁翻譯

國學與經營管理墨寶

第二屆學術大會墨寶

第一屆學術大會墨寶

誰在線上

現在有 109 訪客 在線上

國際道家粉絲專頁

參觀人氣統計

本會常年法律顧問

常年法律顧問:李良忠律師

道家神氣論與修煉方法(二)-- 許世雨 教授

 

道家神氣論與修煉方法(二)

2007-12

中國文化大學 許世雨 教授      摘錄:《道家會訊51期》 

上一期提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保神、固神),二曰愛氣(張湛《養生集敘》)。生之貴在於神,故養生貴乎養神,養神必先養心,其次養氣。因此《道藏》〈還原篇〉言:氣是形中命,心為性內神。能知神氣穴,即是得仙人。因而論及神之內涵與功能,以及氣為 體之充也,有氣則生,無氣則死。氣是一種介於形與神、有形與無形之間的東西,氣聚則成形,氣散則無形;氣也兼具精神與物質之特性。本期繼續論氣。

 

在道家中,「氣」是一個範圍非常廣泛、意義十分龐雜的概念,其內容包含自然之氣、天地之氣、陰陽之氣、無形之氣、感應之氣、人氣、元氣、真氣、呼吸之氣、以及奇門遁甲所強調的猛將氣、伏兵氣、陰謀氣、勝氣、敗氣;《孫子兵法》所重視的「治氣」: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氣);命理、風水論「五行」之氣等等。

 

歸納氣的意涵與作用包括:(註1

第一,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起源與基本元素。
《列子》云: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
《禮記.月令篇》也提到:天氣下降,地氣上騰。這樣才能「天地和同,草木萌動。」

 

圖:【列子】

 

第二,氣是天地間能量的展現,進而化為陰陽、四時、寒暑。
《左傳》:天有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
《元氣論》:元氣濛鴻,萌芽茲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啟陰感陽,分佈元氣,乃孕中和,是為人矣。


第三,氣是生命產生和存在的動力與泉源。
《元氣論》:人與物類,皆稟一元之氣而得生成,生成長養最尊貴者,莫過人之氣也。
《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通天下一氣耳。
《抱朴子》:神猶君也,氣猶民也;愛其氣,所以全其身。民弊國亡,氣衰身謝。

  《雲笈七籤》卷之三十四〈雜修攝部〉:能養人之形者,唯氣與神。神者妙萬物而為言;氣者,借沖虛以為用。至人之言,莫先乎氣;至人之用,莫妙乎神。


第四,中醫論氣。中國傳統醫學講「氣」的時候分的很細,主要有四種(註2):
元氣、宗氣、營氣、衛氣。元氣來自【天地】(筆者自加)父母,是先天之氣。命門者為元氣之所繫,元氣則運行於三焦(註3)。後天之氣得之於飲食與自然之清氣,通過脾肺心等臟腑的作用,又轉化為宗氣、營氣、衛氣。宗氣出於胸中,是飲食水穀所生化之氣與吸入之新鮮空氣結合而成,是一身之氣運行輸佈的出發點,主管含有氧氣的血循環。營氣為宗氣貫入血脈的營養之氣,行於脈之中,主管血液中養分的運輸。衛氣是宗氣宣發於脈外之氣,行於脈處,散佈全身,為防禦外邪的抵抗力。


因此天地,一氣之所鼓盪也;人身,一氣之所周流也。天地之氣不順,變為災祲;人身之氣不和,釀成疾病。正如施肩吾真人謂:氣是添年藥,心為使氣神。天地生化之機,在於一氣之流行;生命生化之機,亦在於一氣流行。氣污則萎,氣衰則弱,氣滯則病,氣竭則死。道家之煉精煉氣煉神,養精養氣養神,以及化精化氣化神,皆係以煉氣為樞紐。故氣之流行,須求其和暢;氣之本體,須求其充盈。充盈則浩然磅礡,和暢則周流通達;發之則沛然莫可御,理之則柔夷順舒。久之,自可使吾身之氣,上合天地之氣,而與天地同流矣(註4)。亦如《神農經》曰:食穀者智慧聰明,食芝者延年不死,食元氣者地不能埋,天不能殺。

 

       實上不只道家著重「氣」,儒家亦強調「氣」對身心修養方面的影響。例如孟子提到:「我善養吾浩然正氣」(《孟子‧公孫丑上篇》)。荀子也說:「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勇毅猛戾,則輔之以道順」(《荀子‧修身篇》)。漢代董仲舒對此亦有同感,他說:「君子閑欲止惡以平意,平意以靜神,靜神以養氣,氣多而治,則養生之大者得矣」《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宋儒提倡靜坐,對於習氣養靜在身心修養方面的功效更是推崇備至,如朱子言:「讀書閑暇且靜坐,教他心平氣定,見得道理漸次分曉,這個卻是一身總會處」(《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六)。明末劉宗周亦言:「靜坐是養氣功夫,可以變化氣質」(註5)。


由此些論點可觀出儒家之養氣主要針對個人之修心養性而言,因此不論在對於「氣」的理念、重點及方法,皆比道家狹義、單純許多,至於道家如何養神、煉氣,請待續。

 

 

 

 

 

1:部分參考楊玉輝,(2006),道教養生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第42-51頁。

2:王唯工,(2002),氣的樂章:氣與經絡的科學解釋,中醫與人體的和諧之舞。台北:大塊文化公司,第48頁。

3:《難經.三十一難》: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4:蕭天石,(2007),道家養生學概要。北京:華夏出版社,第208-209頁。

5:引自張榮明,(1992),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第7頁。

另參考:胡海牙總編,武國忠主編,(2006),中華仙學養生全書:陳攖寧先生對健康長壽學說作出的獨特貢獻。北京:華夏出版社。

圖片引用:河南旅遊網(列子圖)

 回到頁首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站內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