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神氣論與修煉方法(二)-- 許世雨 教授 |
上一期提到,養生大要,一曰嗇神(保神、固神),二曰愛氣(張湛《養生集敘》)。生之貴在於神,故養生貴乎養神,養神必先養心,其次養氣。因此《道藏》〈還原篇〉言:氣是形中命,心為性內神。能知神氣穴,即是得仙人。因而論及神之內涵與功能,以及氣為 體之充也,有氣則生,無氣則死。氣是一種介於形與神、有形與無形之間的東西,氣聚則成形,氣散則無形;氣也兼具精神與物質之特性。本期繼續論氣。
在道家中,「氣」是一個範圍非常廣泛、意義十分龐雜的概念,其內容包含自然之氣、天地之氣、陰陽之氣、無形之氣、感應之氣、人氣、元氣、真氣、呼吸之氣、以及奇門遁甲所強調的猛將氣、伏兵氣、陰謀氣、勝氣、敗氣;《孫子兵法》所重視的「治氣」: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氣);命理、風水論「五行」之氣等等。
歸納氣的意涵與作用包括:(註1) 第一,氣是構成天地萬物的起源與基本元素。
圖:【列子】
第二,氣是天地間能量的展現,進而化為陰陽、四時、寒暑。
《雲笈七籤》卷之三十四〈雜修攝部〉:能養人之形者,唯氣與神。神者妙萬物而為言;氣者,借沖虛以為用。至人之言,莫先乎氣;至人之用,莫妙乎神。
實上不只道家著重「氣」,儒家亦強調「氣」對身心修養方面的影響。例如孟子提到:「我善養吾浩然正氣」(《孟子‧公孫丑上篇》)。荀子也說:「治氣養心之術: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勇毅猛戾,則輔之以道順」(《荀子‧修身篇》)。漢代董仲舒對此亦有同感,他說:「君子閑欲止惡以平意,平意以靜神,靜神以養氣,氣多而治,則養生之大者得矣」《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篇》。宋儒提倡靜坐,對於習氣養靜在身心修養方面的功效更是推崇備至,如朱子言:「讀書閑暇且靜坐,教他心平氣定,見得道理漸次分曉,這個卻是一身總會處」(《朱子語類》卷一百一十六)。明末劉宗周亦言:「靜坐是養氣功夫,可以變化氣質」(註5)。
註1:部分參考楊玉輝,(2006),道教養生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第42-51頁。 註2:王唯工,(2002),氣的樂章:氣與經絡的科學解釋,中醫與人體的和諧之舞。台北:大塊文化公司,第48頁。 註3:《難經.三十一難》:三焦者,水穀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註4:蕭天石,(2007),道家養生學概要。北京:華夏出版社,第208-209頁。 註5:引自張榮明,(1992),中國古代氣功與先秦哲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第7頁。 另參考:胡海牙總編,武國忠主編,(2006),中華仙學養生全書:陳攖寧先生對健康長壽學說作出的獨特貢獻。北京:華夏出版社。 圖片引用:河南旅遊網(列子圖)
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