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由『國際道家學術總會』會長 李亨利 博士精心製作『道家易經占卜牌』,現在已有『線上免費占卜』『測字好好玩』 『占卜好好玩』等系列供大家線上免費使用!@對占卜結果有任何疑問﹐還可到『國際道家學術總會臉書粉絲專頁』發問哦!
紫微斗數看孟子(下) -- 陳雲洲 老師

紫微斗數看孟子(下)

                          2002.8

前本會常務監事 陳雲洲 老師  摘錄:《道家會訊第29期》

 

         西元前三三五年時年三十四歲大運轉入官祿太陽化祿、祿存、右弼、八座 ,逢巨門坐臨官是一個還可以的大運,因為夜晚生的太陽忌逢巨門,事業尚未能一展長才,祿存加化祿,而有不錯財運,鄒國君王舉孟子為士,雖沒有重用,但已名聞諸侯,仍然專注在教育英才。

        三十八歲時孟子在遊學齊國時 與匡章認識匡章齊國人,在孟子一書裡頭有一場很有趣的哲理對話,這一年秦國攻下韓國的宜陽,四十二歲時與齊國儲子,也就是以後的齊宣王交往,曾經接受送來的禮物。

        四十三歲拜訪了任國國君的弟弟季子,這個大運還是沒有學而優則仕,但已經在為以後在作準備 會見諸侯名士闡揚孔子學說,宣傳人性本善的理論,以人有四端 側隱之心 仁之端也;羞惡之心 義之端也;辭讓之心 禮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一個人心裡有這四個善端 就好像他身上有手足四肢一樣,都是生下來便俱備的,不能行善便是自已放棄賊害自已本性的人了。

< 孟子命盤 :命宮文曲在辰宮>

 

         西元前三二九年,孟子四十四歲,大運走入天相化忌,加擎羊與天傷,也不是很得意的大運,滕文公尚是太子時 出使楚國,返回經過宋國都城時,江蘇徐州市曾會見孟子,孟子和他談論的是堯舜的道理及人性本善之道。

        四十七歲時,拜見了宋國大夫戴不勝,勸他要多舉賢能君子給宋王,五十歲時變動非常大 開始周遊列國,自宋國經過薛國回到魯國,那一年冬天再到滕過去,五十二歲慈母見背返回鄒國厚葬母親,此時小限入子宮入墓三方會擎羊、陀羅、化忌、天傷,流年太歲遇天空、地劫、天刑,而有喪母之痛,葬母後返回齊國,途經魯國,魯君擬用孟子,但被佞臣臧倉以厚葬母親之事所阻止,未能如願轉赴滕國,再回鄒國。

        五十三歲從鄒國來到魏國,魏國執政者是魏會王,又稱梁惠王,在西元前三七O年,遷都大梁,魏國改稱梁國,在孟子一書開頭,有好多篇和梁惠王的精彩對話,仁義對上利害,當然談得融洽,卻沒有交集,隔年梁惠王就駕崩了。 梁襄王嗣位,孟子對梁襄王印象非常差,出宮後告訴人說 ,望之不似人君沒有風度,走到他面前覺得他毫無威嚴,看不出使人敬畏的地方,不久孟子就離開了梁國 轉到齊國去了, 那一年孟子五十四歲,西元前三一九年,大運走到遷移宮,天機、天梁會文昌坐青龍的大運,是極佳的大運,也是身主所落的宮位。

        五十五歲那一年,
被齊宣王任為三卿之一,雖是客卿無官守無言責,但可以和國君談理想闡述仁政也是愉快的,只是理想過高和現實環境有差距,並沒有受到重用此年滕國君滕文公逝世,齊宣王派孟子為滕文公吊喪,大夫王驩為副使同行,嫉惡如仇的個性,不理王驩,連話也不願和他說。

        五十九歲時,燕國王噲讓國位於其相子之燕大亂,孟子本來贊成伐燕的,但主張以民意為重,齊宣王並沒有採納,結國燕人反叛,齊宣王感到慚愧。

        西元前三一二年,六十一歲,那一年勸說齊宣王送回燕國的俘虜,歸還燕國重器並另立新君,但宣王不以為然孟子就離開了齊國,要走之前,齊宣王來送行,表示要每個月送給他錢,供他和學生使用,想藉孟子的名氣還增加自已的威望,孟子當然沒有答應,回到故鄉鄒國,總計在齊國住了七年,政治理想抱負始終未能實現,和孔子一樣學而優則仕卻不能一展長才辭官返鄉結束周遊生活,專心致力於百年樹人的教學事業。  
       
         六十四歲走入紫微、七殺碰天空、地劫及天刑的大運,由燦爛歸於平淡退隱後與門人萬章,公孫丑整理彙編言行實錄,七十四歲後的運勢進入財帛無主星,有才藝之星龍池、天才、天壽、日月來朝卻是反背。 西元前二八九年,在八十四為那一年逝世,大運換上天魁、天喜、旬空及天魁貴人星。

        四十歲以後逢墓庫,不以吉斷,
三方見擎羊 、陀羅、天相化忌、寡宿、截空等凶星結党之地 ;流年太歲及小限羊陀送併,儒家亞聖從此長眠 而依紫微斗數全書所記載孟子只活了五十五歲,顯然有很大的差距 我們依照學者考據,作此修正,孟子曾先後遊歷齊、宋、魯、滕、梁等國帶著他的弟子公孫丑、樂正子、萬章等人宣揚王道,反對霸道,游說諸侯,前後大約四十餘年,但到最後他發現他的政治理想是無法實現,退而與萬之徙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每篇分上下,共二百六十章,共三萬四千六百多字。

        春秋時諸侯國本有一百多個,戰國時中期只剩七國,各國諸侯君王圖謀霸業,而孟子不談這些,說的是保民而王和 制民之產的道理,不是當時所需要的,因而被看作迂闊之論,只有像張儀、蘇秦合縱連橫之說才流行,但孟子卻批評他們 以順者為正,妾婦之道也, 諂媚求榮的人。孟子也批評陳相兄弟放棄儒家學說,學習許行的農家學說是由文明倒退到野蠻,對法家的霸道思想也加以抨擊,和告子以水比喻人性的激辯 一有機會孟子就會和這些人辯論,孟子口才好雄辯滔滔,就連學生公都子都會說,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

        以文曲坐命的人,思路清晰,喜辯善辯,辯才無礙,讓對手招架不住的,在當時沒有幾個人能了解他的苦心,都當他是好辯之徒,孟子除提出人性本善,還有仁政論,要爭取民心,必須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賢君必恭儉禮下 取於民有制,否則是執政者帶領禽獸來吃人,人性本善就是天賦有良知,良能,要從修養做起,推廣到社會就形成仁義 、仁政,修養基本就是,養心莫善於寡欲,才不會迷失善性走向邪途,這樣人皆可以為堯舜,孟子相信有決定一切的天命,他對於天命的解釋,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王者的興起也都是由天命決定,包括君權天授的思想,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的說法在國與國之間,提出仁者為能以大事小,大國要有仁,心胸寬大能忍讓,天下才可安定,智者能以小事大,小國善於審度時勢明義理,皆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天下就可以太平。

        孔子和孟子都強調仁的重要,
孟子再加一個義字,而有義利之辨,反對戰爭,注重自我反省,相信天命,以都嫉惡如仇,兩人的命盤三方皆有見太陽的緣故,孔子拒見陽虎,孟子不理王驩,不同的地方是,孟子游說諸侯時,後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以傳實於諸侯,大有為之君 ,必有不召之臣,孟子是主動熱情的,充滿了理想的追尋。

        孔子則曾受困於蒲,桓魋圖害,陳蔡之厄的艱難遭遇,要君王命召,不俟駕,學術上孔子大而能博,不排斥九流,孟子則為了衛道,不得已而闢九流十家,以命盤而言,孔子是天梁作命在子宮,能寬宏博大,注重原則,憎惡鄭聲之淫 會亂雅樂,要放斥鄭聲;孟子坐命的文曲,曲者彎也,會審度時勢,一時權變,如反對戰爭,卻贊成齊宣王伐燕,齊宣王好樂甚,則稱贊國家富, 孔孟二人時空相差一百多年,而孟子在亂世中,世事變遷,同一種學說不同時空也會有不同的觀點,隨著歷史軌跡發展,證明了孟子的思想,可保證統治者的深遠利益,鞏固政權,重義輕利,可拉攏民心掩蓋剝削尊卑有序的倫理學說,支撐了社會關係,道德的建立淨化人心,使統治者與百姓之間的矛盾 得以緩和。在秦始皇時 ,孟子只是諸子百家之一,幸免於被火焚;漢文帝時,列為傳記博士的傳來傳授,歷朝皆為科舉必考之書,到了宋朝理學兩大形態,程顥、朱熹的理學和陸九淵、王守仁 的心學皆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孟子的思想不再被看作迂闊之論,逐漸受到重視,歷久而彌新,以文曲單居命宮,留下了那麼多的文學、哲學、政治、修身及經學的瑰寶,您會不會覺得這一顆星很可愛呢?

回到頁首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站內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