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河圖洛書談易學新詮(下) |
作者是 李亨利 博士 | |||
從河圖洛書談易學新詮(下)
1996-04
作者: 國際道家學術總會 李亨利 總會長
摘錄:《道家會訊第2期》
按照以上所述分析起來,自孔子後易學研究的範圍,不外占卜象數、機祥、圖讖、玄學、道學、理學、史學和科學等方面。由於各時代研易者所持論點不同,乃各憑所學予以發揮,後人也各自跟從,無法確定孰是孰非。
「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遠在兩千多年前,就對經典產生不可靠的疑問。為什麼呢?因為假使我們放棄我們的思想和獨立判斷,以致於不經由選擇、分辨的接受一種來源和所謂權威的知識,此之事往往引導我們步入先入為主及錯誤的方向,那就不如不接受他的好。
當歐洲文藝復興時代,波蘭有一位科學家的先驅哥白尼,提出一個阿里斯太加斯的理論──也就是以太陽為宇宙中心的看法,推翻了那時大家深以為是至理的普脱勒密的地球為宇宙中心的理論,引起了教會與社會的譁然眾議,拒絕刊佈他的學說三十有六年。並威脅他向大家公開認錯。哥白尼死後,有一位白魯諾科學家,將哥白尼的學說,加以闡揚,在教會的觀點,認為白魯諾的思想大逆不道,貽害世人,便將他捕送「異端裁判所」,異端裁判所於是把白魯諾活活燒死,成為眾多位科學而死的烈士之一。
有鑑於此,我們研究易學也該本著哥白尼求真及白魯諾不怕犧牲的精神,作為榜樣。
是故要得知易學到底是一門什麼學問,它能提供我們什麼知識,就應該從易學的起源下手。追根究底易學是因何產生,如此就可明白我們應該持什麼態度去研究闡揚它。
易學的由來因為前人涉之不深,論之者也寡,況且所述大多僅推導至伏羲氏,所以無形中將易學的定義侷限於一隅。為了求正易學的真正淵遠流長,內容廣博,我們來作一番大膽的假設:那就是指易學起源於伏羲氏以前先賢由於求知欲或好奇心等的心理,透過其觀察、感覺、經驗和思想的能力,探討宇宙萬物萬事生成及演化演變的過程,因而產生了形而上哲學和形而下科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的雛型;詳細該有多少年,我們無從考察,但可推測流轉的方法是以訊息(當人類尚未有共同的語言時,人和其他的動物一樣,在他們自己的群體中都有一套共同約定的傳遞消息的訊號系統。)、語言(包括直接的口傳和間接的神話和傳說。)以及器物(例如河圖、洛書。)來作為代表。此段知識由於保留下來的有限,又牽涉到古文明學說,所以有大部分是屬於未知的。
古文名學說的來源有下列三種說法:
一、地球的自然新陳代謝論
此說主要講的是地球的運行,經過幾度蛻變後,才產生了我們這一代的人類。按經世圖載:「以元統會,會統運,運統世,猶之以年統月,月統日,日統時也。十二時為一日,卅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卅年為一世,十二世計三百六十年為一運,三十運計一萬零八百年為一會,十二會計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一元。」依此皇極經世演算,地球運行,一元之中分為十二會,以十二地支紀其數,地球可化育期間,是起自寅會,迄至申會,如一交至酉會,即漸漸萎縮,經亥子丑三會,其化育功能因氣候寒冷達于極點幾告停頓,然一經輪至寅會,又恢復化育功能,如是運行,週而復始,使而產生古文明。
科學家們也曾經證明其他行星重力對地球的干擾,會使地球自轉軸傾斜角作緩慢的週期性變化,雖然實際上的變化情形並不大,但其程度以足以促成冰河期。地理上的遺跡亦指示在過去六十萬年間,地球上的凍源有不斷發展及退縮的週期現象;並且大約在一億五千萬年前,冰河期和溫暖期(洪水期)的交替現象,亦曾發生過許多次。
如此的自然災害,雖然不至危及所有的生物,但一定會使生物型態產生劇烈的改變,並且使人類的文明產生重大的變化。
二、人為的創造毀滅論
據最近國外有些學者以為,人類在地球上的活動,至少有六百萬年以上,就在這麼漫長的時間裡,人類一次又一次的創造高度文明,但是由於頑惡和好暴力的習性,也一次又一次的將所創造的高度文明毀滅,並且由於核子或氣象武器,引起了地殼及表面上的大變動。
人類雖然面對如此困阨的命運,但仍有生存機會的,其中有些浩劫餘生或預先逃難的人,便將古文名一些殘餘的知識傳給落後偏僻的民族,或遺留給他們的後代;只是在轉換成另一個世界時,文明會逐漸退化。
三、外太空人過訪論
目前幾乎全世界各個國家,都有人看過飛碟或類似飛碟的不明飛行物體(UFO),也發現很多人們科技無法達成的遺跡(例如祕魯的納斯卡龐帕高地的一些超巨大正確的幾何性圖形;埃及神秘不可解高聳的金字塔和南太平洋上伊斯他島的孤立巨石人摩阿伊等。);很多人們無法解釋的高度文明(例如紀元前五百年前後,出現在瓜地馬拉密林中的,墨西哥猶加半島的以及宏都拉斯的考邦的瑪雅文化;非洲,西起大西洋海岸東至埃及紅海的沙哈拉沙漠中八千年前的古老文明等。);很多令人難以思議的現象和器物(例如祕魯的近鄰厄瓜多爾,發現了向地下鐵路般複雜的地下都市,並且就在附近另外還矗立著六、七千年前的人造山;在伊拉克,掘出了二千三百年前的電池;在古老的土耳其地圖上,竟然畫出南極;印度的古籍,出現了核子戰爭的記載等。)
據此國外學者紛紛發表宇宙外太空人曾經數度探查,登陸地球或在地球停留過而且有些還和地球人類接觸過的考據,提出史前人類的高度技術文明,是經由外太空人傳授的或留下來的遺跡。
另外科學家們曾在剛打擊到地面的隕石上,發現氨基酸成分,而氨基酸和核苷是構成有機物細胞的最基本單位,很顯然的,生命的泉源來自自然界的物理和化學變化共同產生。因此諾貝爾得獎者遺傳學家克里克,便進一步的提出「多原質學說」,認為地球上生命的發生,乃由外太空人散下的化學種子形成。
我們暫把古代文明論調擺在一旁,將構成此段知識的漫長時間,逐漸縮短,到底縮短至什麼程度?縮短到不談人科動物已經歷了一千四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不談人類在地球上活動了六百萬年;不談在我國北平周口店發現的五十多萬年前的北京猿人;不談現生人種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至少有三萬五千年;不談同樣在周口店發現的具有真人或現代人的形態的山頂洞人,他僅距離現在兩萬多年,我們談伏羲氏祖先的生活背景狀況。
時間大約是地四冰期(我國稱之為大理冰期)結束後的全新世紀,距今有一萬至七、八千年前。他們是生活在黃淮平原(當此時,大平原上的沼澤,疏林密草,利於捕魚,狩獵和畜牧,肥沃的黃土,又利於農耕;平原四周圍的丘陵高原,利於躲避水災),沒有固定的居所,往往只在河、湖和沼澤邊邊的洞穴或可以棲身的地方,住上一個短時期,就遷徙他去,過著男人漁獵女人採集的氏族生活。
而伏羲氏的祖先,他們已知道用火,使用骨、石器、狩獵、畜牧和以物易物,便在氏族中組成的部落居為領導者。這些知識技能,都是得至他們遠祖經過一大段洪荒時期的原始生活,並將他們從宇宙萬物萬事中所觀察的現象、經驗、感覺和學習的知識,而後有了共同的語言,更能廣泛的交換,承受知識,而使前的知識便是如此點點滴滴累積下來的。
為何要把易學知識的來源推究到史前,主要是解說下面兩種見解。
一、人之初生,都承一種渾沌狀態,人格和知識兩者俱缺,所以每個自然人,都必須要經過學習。因此縱使伏羲氏生來具有特別的認知能力,敏銳感覺與想像力,也不得不從他的家庭親友間獲得一般知識、技能、習俗和行為的教育及受將來他在部落所處的地位所應該受的該部落文化的薰陶和訓練(據史學家研究,當時的社會都是依據年齡、性別、婚姻、親屬關係,來決定社會地位以劃分所職)。
我們應當曉得,後來的發明和創新活動大都依賴前代長久以來的經歷體驗的知識。所以伏羲氏雖能憑天生稟賦,透過好奇心或求知慾等的心理,參研河圖、洛書而畫卦、重卦、畫圖並以此符號邏輯探討宇宙萬物萬事生成及演化衍變的過程,但是對卦畫的解說和應用,乃承襲上古逐漸傳遞下來的知識,該是理所當然的吧!
我們以下面的例子來證明之。
伏羲氏以為組成宇宙的萬事萬物不外有八個基本因素,它包含了很多的概念以及很廣的範圍,而以八卦(符號邏輯)來表之。這八卦符號如單以宇宙現象來講,伏羲氏以為代表天、地、風、雷、水、火、山、澤的自然事物;其中獨少了一個「金」字,我們知道金屬的用途在人類生活發展中是佔有多重的份量,而伏羲氏為何不將它列入八卦,其主要的原因是當時以及伏羲氏所接受的上古知識,還不明白如何使用金屬罷了!如此可證明伏羲氏對易學的了解,也僅限於以當時代的知識範圍來發揮,或把金含蓋在兌澤中。
二、宇宙在世界最大的望遠鏡(設於蘇俄高加索山頂,口徑長達六公尺的巨無霸形單眼望遠鏡)所能觀測的範圍內,即散佈著一兆個左右的星雲(宇宙島),每一個星雲和銀河系一樣,由一千億個星體所組合而成。試想地球外就有一兆的一千億倍以上的龐大天文數字的星體存在,宇宙的寬垠,使人類所住的地球,顯得更為渺小。
當分析銀河系中的所有星球之後,天文學家們以為其中大概有八億至十億顆星球非常酷似太陽,而每個星球都可能有數個行星環繞著它而形成星系。換句話說,銀河系裡大約有八億到十億個行星,可能適合於生物的生存和發展(國外科學家們實驗的一個結果,獲得了一項結論:「如果擁有像地球般的空氣,且能夠維持比一百度低比零度高的溫度範圍,而在大約五十億年左右的時間中,不斷從自己所屬的『太陽』接受著放射線照射的行星;那麼,這星球就有發生高等生物的可能性。」)。其中或許有一些生物的文明早已超越地球上的人類;何況宇宙包含了一千億個以上的星雲,所以宇宙深處,存在著高文明生物的豁然率是十分大的。
再加上地球的年齡依最準確並且最可靠的放射性元素測量法(測量地球岩石中鋁元素、鈾元素及釷元素的相對含量,用以知道年齡的方法。)我們已經曉得鈾二三八的半衰期是四十六億年;在地球形成之後,鈾礦中的鈾即不斷的銳變成鋁,從其中測定的結果,得知也是四十六億年。
既然宇宙是那麼的深奧,地球的年齡是那麼的長,而人類的歷史是那的的短;因此假使我們假設地球上古時期有外太空人過訪或有幾度古文明的論調,也並不過份吧!在說如果河圖洛書或易學是如此說兒遺傳後代,也並不是不可能的。
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