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由『國際道家學術總會』會長 李亨利 博士精心製作『道家易經占卜牌』,現在已有『線上免費占卜』『測字好好玩』 『占卜好好玩』等系列供大家線上免費使用!@對占卜結果有任何疑問﹐還可到『國際道家學術總會臉書粉絲專頁』發問哦!

網頁翻譯

國學與經營管理墨寶

第二屆學術大會墨寶

第一屆學術大會墨寶

誰在線上

現在有 25 訪客 在線上

國際道家粉絲專頁

道家思想與道文化目錄

參觀人氣統計

本會常年法律顧問

常年法律顧問:李良忠律師

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作者是 楼宇烈教授   

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楼宇烈

  道教是我国自创的一种宗教。关于道教的起源问题,后世道教徒编造过许多说法。如起初有借托老子为道教创始人的说法,以后在佛教传入后,受到佛教关于佛国净土迷信的影响,道教徒也编造出一套天宫神仙世界的说法来与之抗衡,并抬出一个据说在天地未分之前就已存在的所谓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作为道教的教主,而老子则成了元始天尊所引渡的一个得道尤精天仙上品(见《隋书·经籍志》、葛洪《神仙传》)等。其实,道教是从我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巫术,特别是战国秦汉以来的神仙方术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至东汉末年,才开始出现并形成最初的道教组织。

  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其主要内容是追求长生久视,肉身成仙。方士们或倡导吐纳导引,或鼓吹炼丹制药,或从事巫祝术数等。东汉时期,神仙方术逐渐形成两个派别,一派以内修炼丹为主,如相传为东汉桓帝时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就是这一派的代表作。这一派以后发展为道教中的丹鼎派。另一派以符箓咒语为主,如相传为东汉末出现的《太平经》(又称《太平清领书》),就是这一派的代表作。这一派以后发展为道教中的符箓派。内修丹鼎派的炼制外丹,是需要有相当的财力、物力才能做到的,因此它在统治者、上层社会中比较流行。相反,画几张符箓,造一碗咒水则制作方便,因此它结合着治病,在下层社会劳动人民中有较大的影响。

  东汉末年由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和由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都是利用符箓咒水辟邪驱鬼,为人治病,从而在下层社会劳动人民中组织起最早的道教团体的。五斗米道最初具有某些劳动者反抗官府、相互救济的积极精神,因此被统治者诬称为米贼。而太平道则以宗教的组织形式,发动了汉末最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

  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陵为东汉顺帝时人,原籍江苏丰县,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或作鹄鸣山,相传在四川大邑县境内)中,自称天师(后来道教徒称他为张天师五斗米道也称作天师道),借托太上老君口授,造作道书,传授道徒。据《后汉书·刘焉传》、《三国志·张鲁传》等记述,因为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所以人们称其为五斗米道”[1]。又说,其道首为人治病,痊愈后病家要出五斗米,所以也称为五斗米师。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行道,张衡死后又由其子张鲁继之。经过张陵到张鲁三代的传道,又加上与地方军阀势力的结合,五斗米道在川北、汉中有很大的势力。据《张鲁传》载,张鲁雄据巴汉垂三十年,影响十分大。在他把持的汉中政权中,他实行政教合一,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即按宗教组织治理民政。张鲁等把初学道者称为鬼卒,把入道较久,受本道已信的道徒称为祭酒,使他们各领部众,而在其上又设有大祭酒,层层统领。这些祭酒在他们管理的范围内要设立义舍置义米肉,使行路者量腹取足。就这些情况看,五斗米道带有一定的下层劳动人民要求互助的性质。但需要指出的是,张鲁在汉中建立的政权还是依靠于东汉朝廷和地方军阀的,后来又投降了曹操,因此不可简单视为农民政权。又据《三国志》注引《典略》等记载,汉中在张鲁入据之前,已有张修在该处传五斗米道 [2],他也是以符咒为人治病,并令祭酒以《老子》五千言教习道徒。汉献帝中平元年,他率领道徒起义,与黄巾军相呼应。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张修亦亡。

  太平道是以崇奉《太平经》而得名的。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述,在东汉顺帝时,一名叫宫崇的道士向朝廷进献他老师于吉(有的史书作干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太平清领书》,但被认为其中多巫觋杂语妖妄不经,未予重视。又说,以后张角颇有其书,利用这部书组织太平道,发动黄巾军农民起义。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张角为钜鹿人,他在汉灵帝光和年间传播太平道,通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张角自称大贤良师,派遣弟子到各地去以善道教化天下。十余年间,徒众发展至数十万,分布于全国各州,组织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他们声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发动了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因为他们起义时皆着黄巾为标帜,所以人称为黄巾军。太平道发动的农民起义,目的是明确的,即推翻苍天(刘汉皇朝),建立黄天(农民理想的政权),实现太平(均平)。可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起义最后为曹操率领的地主武装所镇压。

  关于现存《太平经》是否就是于吉、张角所崇奉的《太平清领书》,以及《太平经》究竟反映了哪个阶级的利益等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太平道太平为名,以黄天太平(《三国志·孙坚传》)为纲领,显然是与《太平经》有关的。《太平经》中的一些说法,曾为张角领导的太平道起义军所利用。如《经》中说: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太平经合校》卷67)等等,即可为太平道的平均要求所借用。又如太平道所以定在甲子日起义,也是与《经》中所谓甲为首,子为本今甲子天正也等说法有关。

  由上述情况看,东汉末年形成的原始道教,主要活动于下层劳动人民中,并与农民反对封建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等要求结合在一起。它的宗教活动内容还比较简单,主要是古代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的阴阳五行巫觋杂语符水咒说、鬼神崇拜等,在宗教理论方面虽说有象《太平清领书》这样的经典,以及奉读《老子》五千言等,但总起来说,也还是比较简略、粗糙,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道教教理。因此,还带着较多的民间宗教的色彩。

  魏晋以后,统治者注意了对原始道教的利用和改造。这时除了继续在民间流行着的道教外(如东晋孙恩、卢循等仍然以五斗米道来发动并组织起义),在当时许多门阀士族中也流行起来,如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王氏家族就世事五斗米道。而为了适应门阀士族的需要,对原始道教的改造就提了出来。晋代著名道士葛洪、梁代的陶弘景、北魏的寇谦之等都是对原始道教进行改造,使道教适合门阀士族统治者的需要,使道教的教理、教规、教仪系统化的重要代表。如寇谦之即假托得到太上老君的旨意,命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指张陵、张衡、张鲁)伪法,提倡专以礼度为首等等。经过他们的改造和发展,天师道(即五斗米道)成了为封建统治服务的道教正统了。  

注释:

[1] 或认为,在《道藏·洞神部》伤字号中有《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太上说南斗六司延寿度人妙经》、《太上说东斗主算护命妙经》、《太上说西斗记名护身妙经》、《太上说中斗大魁保命妙经》等几部内容相关,可总为五斗经的道书,其经文中都说是太上老君在汉桓帝永寿初年降蜀,亲口授予张陵。故从思想内容上考察,五斗米道的名称,可能与崇拜五方星斗有关。斗米斗姆之音转(见卿希泰著《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一卷)

[2] 一说,张修即张衡。如《三国志·张鲁传》裴松之注:张修应是张衡,非《典略》之失,则传写之误。卿希泰著《中国道教思想史纲》主裴说。

原载于《文史知识》1984年第4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站內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