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道丹法理念與日常生活起居 |
作者是 詹石窗所長 |
易道丹法理念與日常生活起居
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院長 國際道家學術大會代表人 詹石窗所長
內容提要
本文從日常生活起居角度論述還丹理念,並且將之同易學思想貫通起來。作者選擇了《攝生月令》等道教經籍作為基本素材,發掘其身心修養的現實價值。
本文
在道門中人心目中,“還丹”境界之實現,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獲得“溫養”。這就是說,這項工作實際上與修持者的平常生活難於分離。就外丹修煉來說,它所採取的原料需要人去尋求提取;而內丹修煉既然以人體?其鼎爐,以其精氣?其修煉的基本“原料”,這就必然使之與修行者的日常生活密切聯繫在一起。這樣,當金丹學逐步發展的時候,修行者同時注意把易學思想引入日常生活起居中以作?行動之指導,這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關於這一方面,在道教文獻中可以找到大量資料。今舉兩種,略加評述。
一、攝生月令
《雲笈七簽》卷三六錄有《攝生月令》一篇,按照《周易》十二辟卦分述每月的攝生法門。為什麼必須依據《周易》卦爻象數與義理來指導日常的養生問題呢?作者從先賢養生要則的介紹入手,來論述這個問題。作者開篇即云:
夫攝生大體略有三條:所?吐納、煉藏胎津,駐容;其次餌芝木,飛伏丹英;其三,五穀資?味。終古不易者,生生性命,必系於茲也。
此處所謂“攝生”就是保養生命。按照作者的看法,保養形體性命主要有三大要素。第一是關於煉養氣血方面的,因為“吐納”就是吐故納新,系指氣的交換,而“煉藏胎津”就是通過精神的調節,而使人體內在的津液能“藏”能通,從而達到“駐容”不衰的目的;第二是關於“餌服”藥物方面的,因為“芝木”、“丹英”都是藥物名稱。第三是關於飲食起居方面的,“五穀”是主食,這必須與其他食物之味相配合,以獲得滋養。作者認?,這三大要素,是養生所不可缺少的。但如何調理,才算得當,這是大有學問的。為了進一步說明“攝生”的重要性和準確方法,作者又引述扁鵲養生論、彭祖攝生論、《黃帝內傳》、《小有經》等諸多經典,以作論據支援。總括起來,作者認?攝生關鍵在於明瞭“用食延生、順時”之道。落實到具體生活中,這就是要依卦象、義理而行事。他將一年四季十二個月與《周易》“十二辟卦”結合起來考慮。孟春泰卦,仲春大壯卦,季春炔卦;孟夏乾卦,仲夏遘卦,季夏遁卦;孟秋否卦,仲秋觀卦,季秋剝卦;孟冬坤卦,仲冬複卦,季冬臨卦。
一年四季十二個月與卦象之配並非是一種機械之湊合,而是體現順時頤養的理則。例如,關於孟春,作者說:
是月也,天地俱生,謂之發揚。天地資始,萬物化生。夜臥早起,以緩其形,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君子固密,無泄真氣。其藏肝,木位在東方,其星歲正月、二月、三月,其卦震,其地青州,其書《詩》,其樂瑟,其帝靈威仰,其神勾芒,青龍為九天,白虎為九地,其蟲魚,其畜犬,其谷麥,其果梅,其菜韭,其味酸,其臭腥,其色青,其聲怒,其液泣。立春木相,春分木王,立夏木休,夏至木廢,立秋木囚,秋分木死,立冬木沒,冬至木胎。
孟春也就是正月,天與地在此時的基本功能都是主生,這就叫做發揚光大。天地憑藉著這種稟性而開始,萬物因此而孕育生長。對於人來說,在這個時候,不能太早睡覺,而應該到了子夜才進入睡眠,並且應該早一點起床,以便恢復形體的活力,使自己保持生生不已而沒有殺害、給予而不奪取的心志。君子固守微密,不要泄漏真陽之氣。對應于孟春的臟腑是肝臟,五行之木位在東方,木位所臨星歲有三個月,那就是正月、二月、三月。所臨後天卦位是震卦,所應之地域是青州,要研讀吟誦的文書是《詩經》。適合演唱的樂器是“瑟”。對應的帝靈威仰,而神則是勾芒。青龍代表九天,白虎代表九地。對應的蟲類是魚,對應的畜類是狗,對應的五穀是麥子,對應的水果是梅子,對應的蔬菜是韭菜,對應的味道是酸味,對應的氣味是腥,對應的色彩是青色,對應的聲音是怒聲,對應的液體是泣。立春之時,木處於相位;春分之時,木處於王位;立夏之時,木處於休位;夏至之時,木處於廢位;立秋之時,木處於囚位;秋分之時,木處於死位;立冬之時,木處於沒位;冬至之時,木處於胎位。
《攝生月令》論孟春,從天地的“發揚”特性入手,著重說明“生生勿殺”的理念。這種思想乃出於《周易•係詞下傳》。該篇的一句明言叫做:“天地之大德曰生。”在《係詞下傳》看來,天地的最根本德行之一就是“生化”萬物。因為《易經》陰陽爻之交合變化而形成六十四卦,這本身就是宇宙萬物化生的符號寫照。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攝生月令》依照卦象比擬以論時令之養生。就孟春時節而言,人們應該吃什麼蔬菜水果、使用什麼樂器,這都可以從“春木”的物象得到啟迪,而關於“木位”、“星歲”、“勾芒”等一系列物名、神名實際上都可以看作“泰卦”的符號轉換形式。除此之外,還有三點值得注意:其一,為什麼正月配泰卦呢?這是根據夏曆“月建”而來的。古以十月為歲終,而以十一月為歲首,所以配上十二地支,則十一月即建“子”,也就是配上“子丑寅卯”中的“子”,於十二辟卦則合於複卦。依此類推,十二月即建“醜”,於十二辟卦則合於臨卦。到了正月就是泰卦了。其二,在論述過程中,又出現了一個“震卦”,這是為什麼?乍一看來,似乎作者邏輯混亂;其實,這個震卦是從定位角度說的。前者之卦象--“泰卦”在於明“時”,而後者之卦象--“震卦”在於明“位”。關於此,只要我們推究以下作者論“孟秋”、“孟冬”的文字就可以看出來。儘管《攝生月令》作者在“孟夏”之論中沒有言及其卦位,但“孟秋”、“孟冬”則都有相應的明確表示,“孟秋”屬之兌卦,孟冬屬之坎卦,再反顧孟春之震卦,可以推斷孟夏所屬?“離卦”。這樣,震、兌、坎、離即居於四正方。關於這種排列,還需要說明的是,作者這裏的卦位並非僅僅只是屬於“四孟”,他在言及孟春、孟夏、孟秋、孟冬這“四孟”時又述及同一季度的其他相鄰月令,如孟春在正月之後,複敘二月、三月,孟夏之後敘及五月、六月,孟秋之後敘及八月、九月;孟冬之後敘及十一月、十二月。由此可見,震兌坎離“四正卦”每一卦各管三個月。其三,作者在論孟春之“木性”時是從發展的立場來看問題的。他應用“旺相休囚”的迴圈變化觀描述五行之木的地位變遷,通過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這八節氣的輪轉,以揭示“木”從相到王,再到休、廢、囚、死、沒、衰的歷程。這種解釋儘管相當樸素,但卻表現了作者順時養生的“法變”思想。
從孟春之論中,我們已經可以發現,《攝生月令》作者對於“時”與卦象關係之分析並非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從聯繫的立場看問題的。他從“旺象”中看到日後的“衰象”,而從“衰象”中同樣也看到了新的生機。這就說明,作者論四時養生乃緊緊扣住了《易經》的變化哲學。這就使日常生活起居的“卦象論”與金丹大道論一致起來了。
二、心易法門
在道教中,煉丹養生,這並非只是一個生活技術問題,而且也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為了從理論上加以概括,從而使之更能在現實生活中發揮效用,道門中人不斷地從易學中汲取資源,並將這種資源加以靈活應用。其結果,不僅刺激了金丹養生論的充實,而且促進了道教易學理論的發展。其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心易派”的形成。自北宋陳摶、張伯端以來,道教比較注重研討心性之學,貫徹到《周易》研究中,便出現了所謂的“心易”。宋末元初道教學者李道純是其代表人物之一。他對心易尤其重視。在《道德會元•序》中,李道純明確將自己所探究的易學稱之為“心易”:
竊謂伏羲畫易,剖露先天;老子著書,全彰道德。此二者,其諸經之祖乎?今之學者,未造其理,何哉?蓋由不得其傳耳。予素不通書,因廣參遍訪,獲遇至人,點開心易,得造義經(似當作“易經”)之妙。
李道純很坦率地說:我私自以為伏羲聖人畫下了最初的八個卦象,那是剖露先天之學玄機;老子撰寫五千言,全在於彰顯“道德”的大義。《易經》與《道德經》,該可以稱得上為多經典的學理祖脈了吧?可是,今天的許多學者,不知道其中的真諦,這是為什麼?總的來說,是因?得不到真傳。我向來對經書並不精通,所以廣泛參閱,訪問大德,終於遇到了學問高深的“至人”,經過至人點撥開導“心易”的玄旨,我才領悟了《易經》的奧妙所在。
李道純把《易經》與老子《道德經》相提並論,而且貫通起來。他在解釋《道德經》時常常結合《易經》原理,而在發掘《易經》秘義時又彙通《道德經》的思想旨趣。在他看來,這兩部經典是修道養生的最為基礎性的典籍,匯合起來,便於領悟道門之妙蒂。他的所謂“心易”實際上就是彙通《易經》與《道德經》的一種指導養生修道的理論。從更為廣泛的視點觀照之,我們可以看出,其心易理論實際上是以“道”為體,而以“儒”為用,表現了一種儒道相兼的特色。
從內容來看,這種“心易”乃是以“中和”思想作為中心原則的。李道純為了發揮其心易,曾作《中和集》。在這部書中,李氏于“玄門宗旨”下首列“太極圖”,以明“四正中直,發無不中”的精義。世人知之,太極圖本出於大《易》,李道純據之以作宗旨,說明他著述之根本就是“易道”,所謂心俱太極,“萬物之理悉備於我矣”。在他心目中,“太極”就是心易的基本表像,而這種表像之中即包含著“中和”精義,學習心易的關鍵就在於悟“中和”妙蒂,足見“中和”二字乃是他論心易的原旨。
“中和”之說本儒道兩家所共有。歷史上,以孔夫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和以老子?代表的道家學派儘管在思想體系上頗有不同,甚至在一些具體問題上的主張還有相左之處,但它們發端於共同的理論根基,所以在一些問題上又有共同基點。譬如“中和”論便是。孔夫子提倡“中庸之道”,這是大家所熟悉的。“中庸”雖然不能等同與“中和”,但其理論立足點卻是一致的,其要義所在就在一個“中”字。“中”者,不偏不倚得正之謂也。
在儒家學派將“中”的思想用於政治倫理之時,道家學派則將之用於解釋宇宙之演化與待人處事。《道德經》第四十二章謂“沖氣以為和”。此處之“沖”即與“中”相通,沖氣即是中氣,中和之氣。再如《道德經》第五章所雲:“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是“尚中”思想的明確表達。從道家的宇宙論、處事論裏,我們也可以找到李道純“中和說”的淵源。
當然,也應看到,李道純彙通儒道,並不是停留于原初的起點上。他從前賢論述中抽取“中和”概念,將之昇華,成為闡述心易的總綱。圍繞易學的太極圖,他著重說明“沖和化醇”的意義:
是知萬物本一形氣也。形氣本一神也。神本至虛,道本至無,《易》在其中矣。
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物居中。自融自化,氣在其中矣。
天地,物之最巨;人於物之最靈。天人一也。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變在其中矣。
人之極也,中天地而立命,稟虛靈以成性。立性立命,神在其中矣。
命系乎氣,性系付神。潛神於心,聚氣於身,道在其中矣。
這裏所引是李道純《太極圖頌》二十五章中的部分內容。大家知道,太極圖是以《易》“太極”說?依據的。宋元以來,太極圖流行頗廣。從某種程度上看,太極圖甚至已經成為讀《易》的入門法象。李道純頌揚太極圖雖有借題發揮之處,但總的來講,仍是據易理而發。他在此涉及到天地人“三才”之關係以及“神”、“變”、“道”諸範疇,這些都是大易之學本具有的。李道純所說的“易在其中矣”就是說《易》在太極圖中。他頌揚太極圖可以說就是頌揚大《易》之道。換言之,此乃以太極圖?表徵,推演引申心易要理。就在這種頌詞裏,李道純五言“其中”,足見“中”這個概念在李氏的探索裏是多?重要。他不但數言“其中”,而且強調“和”。在他看來,心易所言“氣”、“變”、“神”、“道”都是太極“沖和化醇”的表現。李道純這些論述儘管是一種哲理性的發揮,但於煉丹和生活起居的養生方面卻有指導意義,因為道門中人向來把人置於宏觀宇宙中來考察,故其煉丹養生歸根結底必須從宇宙論、心性論的哲學高度來加以認識,這才能有獲得悟性的提升。李道純是宋元一位很有影響的道教學者,所以他的“心易”可以說代表了道教養生哲學的一種新的發展趨勢。
《雲笈七簽》卷三六,《道藏》第22冊第254頁上。
《雲笈七簽》卷三六,《道藏》第22冊第154頁下。
《中和集》卷一,《道藏》第4冊第483頁上。
《中和集》卷一,《道藏》第4冊第484頁上。
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