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東美先生論「生生之德」 |
作者是 傅佩榮教授 |
方東美先生論「生生之德」
國際道家學術大會代表人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內容摘要:方東美先生以「生生之德」說明他的宇宙觀與人生觀,並以一幅完整的圖表來解釋其中道理。本文意在闡述此一理論,並指出其在儒家與道家的淵源,及其在今日哲學上的意義。
關鍵詞:方東美.生生之德.宇宙觀.人生觀.儒家.道家
壹、前言
方東美先生(1899-1977)作為一位哲學家,在理解及詮釋「宇宙與人生」方面,有何明確的見解?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筆者有幸親炙方先生多年(1972-1976),並且參與編纂方先生全集的工作。依目前已出版的全集而言,內容共有十本十三冊。其中四本六冊為先生講述中國哲學的錄音筆記稿,另有兩本專書,一本詩集;加上編輯而成的論文集與演講集各一本;還有代表先生晚年心血結晶的《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上下冊),原以英文寫成,再經孫智燊先生中譯出版。(1)在編輯論文集時,筆者負責請示先生如何訂定書名,而所得的答覆正是「生生之德」。論文集收錄的十篇文章,涵蓋時間從1930年代到1973年。在大約40年的著述過程中,「生生之德」應該可以代表方先生的一貫思想。因此,對這個概的研究與闡述,將有助於我們認識方先生的宇宙觀與人生觀,以及他作為一位當代哲學家的成就及貢獻。本文以下依次探討:一、「生生之德」一詞的由來;二、「生生之德」在中西哲學上可能引發的議題;三、「生生之德」的圖表解析。
貳、「生生之德」一詞的由來
1 方東美,《生生之德》(收於全集中),台北:黎明文化,2005,頁201。
《易經》以乾卦與坤卦代表天與地,亦即主動力與受動力,是形成萬物生存、變化、發展的兩大原理。《易經.乾卦.彖》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偉大啊!乾卦所象徵的元氣,萬物藉它而開始存在,它也由此主導了天體。)《易經.坤卦.彖》說:「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至廣啊!坤卦所象徵的元氣,萬物藉它而得以生成,它也由此順應了天體。)8
由此可知,萬物資始要靠「乾」,萬物資生要靠「坤」。這種「資始」與「資生」,到了《易經.繫辭上》,換一種方式來描述,就是「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乾所代表的陽氣,靜止時專一,活動時正直,所以有最大的生產能力。)以及「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闢,是以廣生焉。」(坤所代表的陰氣,靜止時閉合,活動時張開,所以有最廣的生產能力。)於是,「大生」與「廣生」,可以合稱為「生生」。
由於乾卦與坤卦主要是象徵天與地,所以《易經.繫辭下》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最大的功能是創生。)在此,出現了「德」這個字,而其意義是指「功能」,而不是指「德行」,因為「德行」一詞要保留給能夠自由抉擇的人類。說得更清楚一些,在天地是大生廣生的「功能」,在人類則須依此啟發其應有的「德行」。「德」之一字有「功能」與「德行」二種解法,在《易經》中是個理解的契機,亦即聖人若想觀察天地之道以建立人之道,就非把握這個契機並作合理的解釋不可。也正因為如此,《易經.說卦》會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確立天的法則,稱之為陰與陽;確立地的法則,稱之為柔與剛;確立人的法則,稱之為仁與義。)換言之,「天地之大德曰生」,此所謂「大德」,不離其「陰陽,剛柔」之「功能」運作。至於人之道,則「仁義」顯然是就「德行」而言。
為了明白「生生之德」一詞的「德」字,還須參考《易經.乾卦.文言》的一段文字:「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日月之於明,四時之於序,鬼神之於吉凶,都是依其「功能」而言,那麼「與天地合其德」,自然也是就天地「大生廣生」的「功能」而言。「大人」是指德行完備者,所以他的表現正是:依功能而立德行,由德行而顯功能。如此理解之後,「生生之德」就是宇宙與人生互相契合的境界,也足以彰顯方先生以此為其一貫思想的本意了。
不僅如此,身為當代哲學家,方先生深通西洋哲學,知其利弊得失,而「生生之德」一詞還可以進一步從比較哲學的角度來闡述其要旨。
參、「生生之德」在比較哲學上的意義
方先生在《生生之德》論文集中,有五篇是以英文寫成發表,再譯回中文的。這五篇文章都展示了中西對比的觀點。若非如此,則不易獲得西方學者的理解與認同;而正因為如此,我們有機會從比較哲學的角度欣賞中國哲學的特殊風貌。簡單說來,中國哲學在方先生筆下顯得卓越而圓融,其中的早熟智慧也歷久彌新,經由對照而更彰顯出無比的光華,讓我們悠然神往。
這其中的關鍵概念依然是「生生之德」。
「生生之德」首先要肯定的是:宇宙是充滿生命的。但是,關於生命的起源問題,西方有創造論(Creationism)與流衍論(Emanationism)兩大立場。前者依附於一神論(Theism)之下,後者則導向了泛神論(Pantheism)。在方先生看來,泛神論較為可取,並且與中國哲學較為相洽。譬如,他在一篇論文中,說到儒家的宗教精神,特別引述《詩.小雅.天保、魚麗》的一段原文,然後說:「以上所述皆與泛神論的真理相合。」9
所謂「泛神論」,在西方有漫長的歷史,到了近代的布魯諾(G. Bruno, 1548-1600)才形成完整的系統。其主張為:「自然界是永恆的,以其內在智慧而產生行動,從不完美走向完美,藉此實現它自己。」自然界是一個無限的整體,因而也與神合而為一。」10布魯諾本人原是天主教的神職人員,對於「神與自然界合而為一」不能沒有疑慮,於是發明一對術語,就是「能產的自然」(natura naturans)與「所產的自然」(natura naturata)。前者指涉「神」在其自身,而後者則指涉「神所顯現的自然界」。換言之,他想藉此肯定神與自然界之間的「差異」,以避免受到「泛神論」(甚至是「無神論」)的指控。11 9 〈從宗教、哲學與哲學人性論看「人的疏離」〉,收於《生生之德》,頁400-401。 在布魯諾之後,使用這一對術語而廣為人知的是史賓諾莎(B. Spinoza, 1632-1677)。方先生對於「能產的自然」一詞相當欣賞。他在《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的「原始儒家」部分,談及早期五行說的演變,最後如此寫著:「此種源自上古之五行說終於詮表為一套『能生創生之自然論』(Theory of Natura Naturans),實即『萬有含生論』之哲學也。」12「能產的自然」一詞可以描述宇宙生機洋溢、大化流行的一面,但是另一面呢?方先生雖然使用史賓諾莎的術語,但同時也指出其中的困難,亦即在於史氏「所謂的自然被設想為一種永恆的實體,反而使得自然內在的創造力受阻,不能顯現出來。這樣的自然,在本質上是趨向於靜的,而非動的。這和中國思想上把自然當作生生不已的創造力是不相同的。」13
扣緊泛神論來說,如果自然界是唯一的整體,因而與神合一,那麼,自然界中的一切「動態」現象,在根本上只是假象或過程,終究是要歸結為「靜態」的。事實上,泛神論在西方受到的最大質疑是:無論是神還是人,都不再可能擁有真正的自由,於是善與惡只剩下字面上的差別,而道德價值也完全失去意義了。14
方先生指出史賓諾莎的困難時,大概也看出了後續的質疑,所以他接著補充說明:自然是宇宙生命的流行,「它本身是無窮無盡的生機。它的真機充滿一切,但並不和上帝的神力衝突,因為在它之中正含有神秘的創造力。」15這句話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並不和上帝的神力衝突」一語,由於本篇譯文曾由方先生校訂過,所以這句話無可置疑是方先生的意思。真正的泛神論者,是不會承認在自然界之外,還有什麼「上帝的神力」的。
由此可見,方先生的「生生之德」近似而不等於西方的泛神論,因而也不必面對泛神論所受的質疑。那麼,他的真正想法是什麼?孫智燊先生翻譯方先生的《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一書時,加上一些值得參考的「譯註」。譬如,在「原始儒家」部分的「譯註八」16,他指出在形容中國先民的宗教立場時,方先生使用「泛神論」(Pantheism)一詞,而他的意思其實是指「萬有在神論」(Panentheism)。方先生在《原始儒家道家哲學》的課堂講錄中,談到同一題材時,所使用的語詞也正是「萬有在神論」。17這個新詞是懷德海(A. N. Whitehead, 1861-1947)「歷程哲學」這一學派的弟子所創,旨在說明神與萬有之間「既超越又內在的」關係,因而也適於用以描述方先生 13 〈從比較哲學曠觀中國文化裏的人與自然〉,收於《生生之德》,頁340。
然而,即使是萬有在神論,也仍然必須面對泛神論所受的質疑,亦即:人的自由與道德要如何安頓?人有自由,這一點較易肯定;但是,人「應該」修德行善,這是如何得到的指令?「生生之德」的「德」字,如何在人類身上由功能轉化為德行?這個問題仍然有待深究。
肆、「生生之德」的圖表解析
這個系統的內容既豐富又複雜,最有效的呈現方式是藉由一張圖表,再作詳細說明。方先生於一九六九年發表〈從宗教、哲學與哲學人性論看「人的疏離」〉一文,其中附了一張圖表。19方先生後來發表一篇演講(1973),題為「中國哲學對未來世界的影響」,其中再度附上這張圖表,並加以闡述。20這張圖表在當時只有英文版,其中還使用了十二個拉丁文合成的術語。在《全集》中,一處出現這張圖表的地方附有手寫的中文譯名,但並不十分精確。譬如,整張圖表的下方有一標題,譯為「人與世界在理想文化中的藍圖」,而其英文為「The correlative structure of man and the world」。這很清楚應該譯為「人與世界之間的關聯結構」,而與「理想文化」並無關係。因此,本文附上重新校訂之後的原文(因為原文也是方先生手跡)與筆者的中文翻譯,再作進一步的說明,希望可以清楚展現方先生的見解。以下的討論以中文譯本為準,若非必要則不再涉及原文與翻譯的問題。
18 《中國哲學精神及其發展》,頁222。
若不如此「設想」,則將無法回答「萬物為何存在?」的問題,而只能接受「一切都是盲目演化及偶然出現」這種無神論,然後也不必侈談人的道德價值與文化理想了。
三、生命境界的最高層次
本文以概括扼要的方式,論證「生生之德」是方先生的一貫思想,並且說明這個概念的由來,它與比較哲學的關係,以及其中所蘊涵的系統觀點。藉由方先生晚期的一張圖表示意,本文說明其中人與世界的關聯,如何統宗會元於「神明」。然後,也希望在剖析過程中,對「生生之德」的「德」字如何兼具「功能」與「德行」雙重指意,有所說明。這張圖表所代表的不僅是「生生之德」一詞,它還可以彰顯《易經》這本書、儒家這個學派,以及中國哲學的宇宙觀與人生觀。方先生對當代哲學的貢獻,亦可以由此觀其一二。
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