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由『國際道家學術總會』會長 李亨利 博士精心製作『道家易經占卜牌』,現在已有『線上免費占卜』『測字好好玩』 『占卜好好玩』等系列供大家線上免費使用!@對占卜結果有任何疑問﹐還可到『國際道家學術總會臉書粉絲專頁』發問哦!

網頁翻譯

國學與經營管理墨寶

第二屆學術大會墨寶

第一屆學術大會墨寶

誰在線上

現在有 32 訪客 在線上

國際道家粉絲專頁

道家思想與道文化目錄

參觀人氣統計

本會常年法律顧問

常年法律顧問:李良忠律師

道學對現代生活的治療與提昇
作者是 高柏園 教授   

 

 

道學對現代生活的治療與提昇

                                                                                                                                          

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高柏園於2005.04月發表於第一屆國際道家學術大會

 

一、             前言

廿一世紀中國大陸的崛起,對整個人類發展皆有重大之影響,這不僅是中國在政治及經濟實力上的增強,而且也逐步使中國文化有新的發展。這對整體人類而言,無疑是十分重要而且意義深遠。無可否認的,當前人類的文明,主要是以西方文明為基礎所展開的內容,而這樣的文明內容對人類現實的物質享受及種種知識、制度等,皆有著重大而不可磨滅的貢獻,吾人今日能如此方便地享受高水準的物質生活,不能不說是拜西方文明之所賜,就此而言,西方文明對人類的貢獻毫無可疑。然而,這樣的文明雖有其貢獻,但在此同時,也不自覺地導出種種負面性的影響。諸如消費主義的盛行與虛無、環境資源的掠奪與破壞、貧富不均的社會正義瓦解,以及由於人類的扭曲而形成的大自然的反撲等,皆說明西方文明的限制。在以往,由於西方文明屬強勢文化,東方文化的智慧較不受重視,如今,一方面是西方文化的自身限制的浮現,另一方面是中國文化下的大陸政經崛起,使得中國人對中國文化較以往更具自信,同時,世人也以較為肯定的態度加以理解,凡此,皆使得中國文化之智慧,有更多的機會為人類提出應有之建言與貢獻。

中國文化在時間上淵遠流長,在內容上博大精深,可論述的內容自是豐富異常,而非一短文所能道其萬一。然而,儒者一向有「一以貫之」之道,做為統攝生命智慧之主軸,朱子的「理一分殊」亦正是如此之發展。易言之,種種文化內容之後,仍有其主要之精神為其基礎,吾人即可先掌握此精神,而後一一內容便容易定位。本文之主要目的,即是試圖通過道學智慧,反省現代生活之問題,並提出相應之治療與提升之道。

二、             道學的精神與內容

儒、釋、道為中國的三教,是中國文化的精神主流。即就道學而言,其內容異常豐富,從老莊的先秦道家、兩漢的道教,以至魏晉的玄學,皆為其主幹,而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個人養生保健,皆為道學所關心之內容。本文暫時以老莊為論述核心,此乃因為老莊思想畢竟為道家思想之觀念基礎之所在也。 一般而言,自然、無、無為等觀念,皆為《老子》書中的核心觀念。《老子.首章》即以一原則性之方式展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名、有、無、玄、天地、萬物,一連串的觀念逐一展現,也成為了解老子思想的重要文獻。然而,這樣的篇章畢竟是形式義的展開,對道、名、無、玄之內容並未說明,而有賴吾人以其他篇章之文獻加以補足。這樣的反省不僅是文獻的理解問題,更是老子思想性格之定位問題。牟宗三先生、王邦雄先生及袁保新先生分別在其作品中指出《老子》思想性格的實踐性,以及由此實踐性而形成的思想性格定位。牟宗三先生指出,先秦諸子之思想並非憑空而發,而是針對時代問題加以回應的結果,也就是針對「周文疲弊」而發。所謂「周文疲弊」乃是指周文化在長期發展之下,已逐漸僵化而失去自我調整與活化的能力,於是產生種種文化之失調以及由此失調而帶來的扭曲與痛苦。以老莊為主的道家亦不例外,展開對「周文疲弊」的反省與回應。一如前論,文化既是如此寬廣之範疇,是以吾人對文化之回應亦可有多途。

 

         儒家以極積之態度,試圖以仁重新活化周文化,是以有「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之論。而墨家則以兼愛、非攻、天志、尚同等觀念,重新回到夏商傳統之樸質無華,此中宗教性色彩十分濃厚。至於法家,則完全由客觀的社會政治向度下手,認為「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在當今之世已非文化問題,而根本是制度與結構問題,由是而希望重建一客觀法制,以取代失效的周文體系。無論儒、墨、法其所提出之內容有何差異,其共同精神仍十分明顯,也就是一種積極建構的精神,儒家建構道德體系,墨家建構宗教體系,而法家則建構政治體系。凡此,皆有其正面之價值與意義。至於道家之做法則有別於以上三家,而是採取一種消極的治療學方式回應時代。

 

        依道家,每一種文化皆有其優點與限制,亦有其特殊的時空背景與發展性。如果我們忽視了對文化限制之自覺,無法有效掌握文化之特殊歷史性及發展性,無論是何種文化內容,均可能產生僵化與扭曲之弊病。因此,儒、墨、法以某種新的文化內容取代或修正周文化,此中雖有價值,但是若缺乏相關之自覺與反省,則必然形成另類的偏執與扭曲。因此,道家在此並不試圖提供具體之文化內容以取代周文化或其他任何文化內容,反之,道家在此乃是一開放之態度,去除文化之封閉與扭曲,從而使所有文化避免了弊病之產生,而這樣的態度正是一種治療的態度,而其對象是文化,是以老子學之主要精神,亦可以「文化治療學」稱之。今周文化乃是有為之內容,而此有為之文化產生種種弊病,是以治療首先應對此有為之文化有所反省,此即「遮有為」,也就是去除有為文化之扭曲與僵化,由是而呈現一活潑之文化生命,此即為「顯無為」。此無為並非一切無所謂,亦非什麼都不做,「無為」乃是以自然加以界定,也就自自然然,自己而然,是順生命本有之大道而行,此即無為之意義所在。因為我們有無為之智慧與反省,於是才能使一切文化活動充滿意義而避免扭曲之病痛,此即「無為而無不為」,亦即為人類文化最後之歸宿。

 

        若此論成立,則《老子.首章》即並非老子思想之起點與核心之關懷所在,老子並不是一位形上學家的角度去探究道的玄理,反之,老子乃是以一實踐者、以一文化治療者之態度提出他的看法與主張。因此,我們實應該由「有為」了解抽象的「有」,以「無為」了解「無」,以「無為而無不為」了解「玄」。因為是實踐之智慧,是以如莊子所說「且有真人而後有真知」,而此真知亦無法通過抽象之言說而為吾人切實把握,此即「道可道,非常道」之所以提出之理由所在也。

道學之內容豐富異常,唯以本文針對現代生活以期有所回應而言,則吾人可以《老子.六十七章》為總要: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一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能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慈為三寶之首,亦是人心之要。此中之慈與一般之愛不同,一般之愛乃是由個人有限之私發之,是以其終有極限而為「有為」者也。而慈者乃是以道為首,也就是一種大公無私的心境,在此心境中,一切存在都能各得其所,各當其位,是以能天清地寧者也。有了慈心,自然會對一切存在心存關愛之心,而其具體表現為「儉」。所謂儉並非單純節儉之謂,而是避免過分之過與不及。此中仍是以道為首也。道只是自然,既無過之,亦無不及,此為中道自然者也,亦為儉之為儉者也。有慈、有儉,是以自然中道而不會挾氣而與物爭勝,此即所謂「不敢為天下先」也。此三義不必是老子思想之全義,然就其回應時代之問題而言,卻是十分中肯而切要,值得吾人特為標舉。以下,請即說明現代生活中所存在之危機及困境。

 

三、現代生活的危機與困境

 

        廿一世紀的現代生活,其舒適與便捷是有目共睹的。我們可以通過各種航空及汽車運輸,快速到達目的地,而且可以超越國界。我們可以輕易地滿足生存的需求,而有更多的精力與金錢從事休閒及其他活動。我們可以通過生命科技的進步,有效控制疾病並延遲老化,甚至可以複製種種生命。凡此,都是以往人類所無法想像的。然而,這些便捷之後,卻也呈現相對的危機。交通的發達加上通訊的快速,使得人與人之交通與接觸頻繁,也助長傳染病的漫延速度,而通訊的發達也取代了直接的交談,人際關係也因此而有更加疏離的可能。拜工業發展之賜,吾人之物質需求已獲得充分的滿足,然而,無限制的擴張需求,卻也使得環境資源的耗損加劇,進而造成環境的災難與大自然的反撲。尤有進者,是以上的現代生活仍有其極不平等的差異性,也就是不同地區、國家,會因為其發展程度之差異,而有不同層次之影響。簡言之,大部分的資源是由少數人消耗掉了,而大多數的人卻只能分享極少部分的資源,甚至活在生存邊緣。而這種不均衡的狀態不但未見改善,反而會因為知識經濟及全球化之影響而變本加厲,不但形成不正義的現象,也埋下種種衝突與不安的因子。關於此,我們可以由對全球化趨勢之批評中窺見一二,而貧富不均的加劇,也是世界各國共同的難題。

 

       當然,廿一世紀之世界極為複雜而多元,其間之問題亦是多變而難解。因此,以上之說明與其說是整體解析,不如說是一種例示,也就是以其中一部分現象做為反省之材料,而後再以種種理由或原因,說明其何以如此。易言之,我們並不可能也不寄望在如此短的文字中,做出任何全稱式的命題,而只是以例子做為分析的對象而已。果如此,本文便可避免「過分簡化」的危險。此義既明,則我們亦可以人文的角度,擇要說明廿一世紀生活困境的主要因素之部分。並以道家的思想加以回應。

       

       首先,我們必須認清科技的工具性與中立性。科技只是科技,它並沒有規定我們要如何或為何使用它,它只是工具;同時,這樣的工具既不決定如何用,因此也不決定相應之結果,是以吾人亦不能由其結果之好壞而判定科技之對錯,這是科技在價值上的中立性。其次,如果科技不決定,那決定者又是誰呢?答案很簡單,就是科技的使用者,也就是人。是人利用科技去遂行其意志,完成其價值。因此,時下的資本主義盛行,消費意識高漲,都不只是由科技決定,同時也是由吾人的價值觀加以推動。由於資本主義與消費意識,決定了吾人對科技的使用,也造成今日世界的存在面貌。資本主義與消費意識的結合,改變了社會的形態,改變了人的價值觀與生活觀,也改變了人對自然與環境的態度,進而導致今日種種困境與危機。2005年二月十日生效的京都議定書,限制對二氧化碳的排放,便是人類對環境問題的反省表現。第三,即使環境問題已如此嚴峻而迫切,人類並未有徹底的反省與改善。雖然類似京都議定書之簽訂,有助環境免遭進一步之破壞,然而,如果資本主義與消費意識不能改變,則在追求最大利益與享受的要求下,必定造成弱肉強食的殘酷現實,弱勢國家身處劣勢,自然難以接受。因此,另一種形式的衝突與不安依然存在,而且使得人類共同解決環境問題的可能亦遭破壞。

 

       總之,現代社會之危機雖多,然而亦可方便由科技、消費及正義三個角度加以審視,而吾人正可依老子之智慧對此加以回應。

 

四、道學的治療義與提昇義

 

       道學的治療義以下這段文字最為明顯:

知之,不知,上。不知,知之,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老子.七十一章》

 

        依老子,知之為知,不知為不知,乃是常道。唯眾人往往強不知以為知,由是而有種種之偏執與迷信,進而造成病痛也。聖人不然,聖人於其所知,不斷開放反省,是以能虛而無執,此其為上也。而且,聖人能針對其生命之限制與病痛加以反省、正視與改善,是以能以病為病而去病,此所以能不病也。老子如此,今日亦然。吾人今日亦應首先知時代之限制與病痛,而後能去此病痛,如前所論,當世之病痛有三義:科技、消費、正義。回應之道具見《老子.六十七章》: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一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此中之慈首先可對治正義問題。慈者,無私之謂也,如道之生萬物而不長不宰,是成全對方且尊重一切的精神。正是這樣的精神才有生命實踐的動力,此所謂「慈故能勇」。人類應該切實體會世界一家,如莊子所謂之「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我們應該以無私而普遍的愛為基礎,打破世界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不均衡與不正義,而共同為人類未來,提出雙贏共生的結論。其次,儉乃是回應消費主義與資本主義。人生的意義不在物資的佔有與消費,而在意義與價值之建立。而且,能以較少之物質而能創造更多之價值,自較浪費物質更具意義。同時,正因為儉能不以物質之消費耗損為樂,是以能廣,也就是能永續不斷,生生不息也。除非我們自我欺騙,否則亦唯有儉,才是人類邁向健康而永續的不二法門。第三,不敢為天下先以其不爭而謙退也,此則為吾人今日面對科技時應有之態度。科技之發達誠然可貴,然而人仍應時時保持謙退自省之心,避免以科技為唯一之價值,而以上帝之萬能自居。此中之理由甚為簡單,蓋人類之科技知識乃是在經驗中發展,亦即是在時間中展開。也因此,人類的知識永遠因時間之開展而顯現為一未完成之過程,而人類的知識亦尚待完成,不宜以此對之知識便視之為永恆之真理也。因此,不敢為天下先之謙退自省之道,亦正是今日吾人掌握科技時應有之態度。當吾人能對時代病痛加以治療,同時也就是對現代生活的提昇。這也正是《老子.八十章》小國寡民的理想,也是莊子逍遙遊的期盼所在,當然也就是當今社會需要的智慧所在。

 

五、結語

 

        中國道學淵源流長,有其永恒性之智慧。本文首先說明先秦道家的基本精神,原在文化治療、心靈治療與生命治療。而後再展示現代社會與生活之優越與困境,並歸納為科技、消費與正義三項。而後,再以老子的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三寶加以回應。當然,世界問題複雜萬端,其解亦可有萬端,吾人並不以本文之說明為唯一說明也。唯就人文學立場而言,則老子的三寶不失為回應之良方,值得吾人深思。尤有進者,此智慧不僅為道家所有,為中國人所有,亦為人類所有。我中華子民固有善紹善繼之責,而世人亦應有開放之心胸與雅量,共同珍惜此無上之智慧,則中國甚幸,世人甚幸。區區之意,或即在是。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站內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