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形上學對中華文化的貢獻(六)
1986年5月1日
陝西師範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學術顧問 林繼平教授
摘錄:《道家雜誌》
五.道家形上哲學對中華文化的貢獻
先秦諸子中,孔孟老莊並稱,因此,儒道二家及此後之佛家思想,鑄成中華文化之三大支柱。這三大支柱中,自漢以來,即以儒家思想為主流,兼受宋明儒之長期影響,這三家思想的價值到底若何?迄今似仍無公平正確之評估。宋明儒吸取道佛思想之精華,而排斥佛老,態度最失公允。其所鑄成之新儒學,實第三家思想之融合作品,絕非先秦儒家思想的真貌。我們今天如據宋明新儒學來解釋孔孟、以及晚出之「易傳」、「中庸」、「大學」等儒家典籍,極難了解儒家思想之原來面貌。故作者以為先要恢復儒家思想之原貌,並對道、佛思想作深入之探究,始能對儒、道、佛三家思想作正確之評估。
大體言之,儒家孔孟在為中國思想開出一理想的人文世界,孔子以「仁」為中心,孟子以「義」為中心,而仁義觀念,遂為此人文世界之精神支柱。這些,皆屬於形下學的範疇。至於形而上者,孔子似未深入探究(以「論語」為準);如或有之,則是由繼承古老觀念而來的極濃厚的宗教意識。孟子亦復如此。不過,孟子言「本心」,言「養氣」及「盡心、知性、知天」等等,已啟導此後禪宗及理學思想之發展。荀子以「禮」為中心,一變而為法家思想外,擴展儒家的知識領域,並及於自然世界,對儒家孔孟開拓的入文世界,不無重大貢獻。晚出之「易傳」、「中庸」、「大學」、「禮運」等,對此人文世界內涵之充實,均各有其重大意義與價值。其中,即就「易傳」、「中庸」而論,最富於哲學意味,然而,如非理學家之
闡釋,亦絕難看出其所蘊含的形上哲理之中玄微,有如老學、莊學者。我們作此簡略的評述,目的在指陳儒家思想之價值,對中國文化之貢獻,及在整體文化中應佔有之位置。我們似可以這麼說:先秦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之偉大貢獻,最主要的,在為中國、為世界人類開拓一理想的、大同的人文世界,值得國人之實踐與宏揚,更值得世界人類的響往。但這些,多屬形下學的思想領域,如薪票布帛,為大群人生活動所必須者。這應是儒家思想的本色。
相反的,道家老莊思想之卓絕貢獻,則在形上哲學方面。老莊前言之道的最高層面的意義、內涵等、與後世之言本體、道體或性體者,並無多大的差別,證諸老莊之工夫語及思想歷程,與後世之仙學、禪學與理學中之前陳述者,亦無顯著的不同。因此,作者斷定:老莊思想所蘊含的,是一種由工夫證驗出來的、可以實踐的形上哲學慧境,亦即具足靈明特性、神通妙用的本體世界,與西方自希臘以來由邏輯推演而成的形上哲學,其意義、性質、內涵等,全然不同。(註五十九)這是老子、莊子對宇宙真理、人生真理的絕大發現,又為儒家思想所最缺少者。就文化整體觀念說,老莊思想在形上學方面的卓絕成就,恰好鑄成中華文化的精深面。至於如何應用於實際人生社會?宋明理學中的陸五派,尤其王陽明是一最佳例證。(註六十)我們如果真實了解象山學、陽明學及全部理學思想,則上述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在實際人生層面各種活動中,如果真有老莊般的形上哲學慧境的修養,我敢斷言,多少難於解決的問題,皆可獲致合理的解決。惜乎近代國人深受西化的影響,對這方面的認識,也太模糊了。
其次,老子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所聞出的觀物哲學,與法家、兵家思想結合,遂衍生出漢初的黃老之學,張良其人其學,即黃老思想的典刑人物。以後諸葛亮、王猛、李泌、劉基等這一輩傑出入才,無一不精通黃老思想。故黃老思想對中國歷史局面之開拓,集體事業之創造,默默中寓有莫大的功效。儒家思想用於實際政治層面,恰如漢初叔孫通所評:「夫儒者難與進取,可以守成。」(註六十一)純粹的儒家學者,如不兼取黃老之長,是很難大有作為,開創新局的。今後為我們國家前途計,黃老之學是值得大力提倡、值得宏揚的。就這一面看,富於智慧的老子哲學,對中華文化更有其不可抹殺的價值與貢獻。
二次言莊子哲學。道家思想中,有關形上本體透顯得軒豁明朗的,莫如莊子。由莊子可以上通老子。老子自覺其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識」,若隱若現;莊子則豁然開朗,四通八達,令人一望無際。故由莊學可以直通老學之底蘊。而仙學思想與禪學思想,無不直接導源於莊子的形上哲學(其中興老子亦有深厚淵源)。仙學與禪學,均含有顛撲不破的人生真理,各予現實人生覓得最後的實在與歸宿。成仙、成佛,各有其修證之原理與方法,並非不可能者。如此,實給予現實個體人生莫大的精神鼓舞和慰藉,提高精神生活的層面,不致墜入虛無主義的深淵。而宋明新儒學,更與老莊形上哲學有深厚淵源,再透過禪宗思想的啟迪,演至陸王派,尤其王陽明,把孟子「人皆可以為堯舜」,即人人可以為聖人的理念,確能實現而展顯於世人之前。故陽明學中的聖人境界,與莊子書中所塑造的「真人」、「道人」、「神人」境界,究其形上學的思想結構與修證工夫,並無顯著差異:不過,理學思想究竟歸宗於儒家,而莊子的「內聖外王之道」,必待發展至理學階段,才有全部實現之可能。故理學中的聖人修養,亦離不了老莊之學,尤其是莊子形上學的陶鑄。故成仙、成佛與成盛,莊子哲學中,均包羅無遺,難道說不是為中國思想綻出的奇葩嗎?
莊子是最注重適用價值的,非但講求「無用之用」,更能發揮無用之大用。我們今天不宜僅側重「有用之用」的物質層面,進而更應重現無用之用,乃至無用之大用的精神層面。須知要在精神層面樹立深厚的哲學基礎,才能發揮物質層面的大用。而某些糾纏不清的歷史問題、觀念問題與現實問題,皆在這一哲學基礎上獲致合理的解決。況且今日工商業社會,大家為生活、為工作、為賺錢,而緊張忙碌,當他頭腦清醒時,莊子哲學正是一副清涼劑,人人都可享受逍遙自適的生活。
總之,道家老莊思想與中華文化的關係、其密切程度,與儒家孔孟思想無分軒輊。孔孟思想對中華文化的最大貢獻,主要在形下學方面開拓一人人可以實踐的人文世界;老莊哲學的卓絕貢獻,則為中華文化在形上學一面樹立精深的哲學基礎,並開出一人人可以證驗的靈明的本體世界,以解決人生最後的實用問題與歸宿問題。這也是作者對先秦儒道思想最客觀的價值評估。(全文完)
註五十九 見拙著「李二曲研究」五、本體的來源、意義與內涵。六十九年十二月「商務」出版。
註六十 有關陸王哲學,拙著「陸象山研究」及「明學探微」二書,論之甚詳,閱者可以參看。二書於七十二年五月、七十三年十二月,「商務」先後出版。
註六十一 見「前漢書」故孫通傳
回到目錄
按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