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呼萬喚始出來!由『國際道家學術總會』會長 李亨利 博士精心製作『道家易經占卜牌』,現在已有『線上免費占卜』『測字好好玩』 『占卜好好玩』等系列供大家線上免費使用!@對占卜結果有任何疑問﹐還可到『國際道家學術總會臉書粉絲專頁』發問哦!

網頁翻譯

國學與經營管理墨寶

第二屆學術大會墨寶

第一屆學術大會墨寶

誰在線上

現在有 27 訪客 在線上

國際道家粉絲專頁

道家思想與道文化目錄

參觀人氣統計

本會常年法律顧問

常年法律顧問:李良忠律師

道家思想的源流(一)
作者是 張起鈞教授   

 

道家思想的源流(一)
 
 1985年11月15日
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張起鈞教授
摘錄:《道家雜誌》

 

 

  

 

壹、前言


近些年來,我深深的體會到:儒道兩家的思想,乃是我們民族的共同智慧,其中涉及「人」道的逐漸形成儒家而集大成於孔子,而有關自然以及人在自然中如何自處的一些智慧則逐漸形成為道家而集大成「老子」(道德經),總之,則不是一兩個人發現創造,正因為是我民族的共同智慧所以才流行廣被,遍及民間。
儒家方面典籍俱全,不難察按,況且孔子自己發明的有過「述而不作」的表示,至於道家方面,則情形晦澀,難能以找到正面具體以資證攘,但如深入觀察,亦有甚多蛛絲馬跡;可為憑證,甚且能在經典文籍中找到有力的例證,本文即將此諸資料,茲列排比,以為印證,藉作道家亦為民族共同共同智慧
之佐證。
為便於說明及推出按尋資料之方向起見先對道家之原委3及長流行之盛況作一簡要之說明如次:


貳、道家概況

在中國思想的流變裡,除了佛家是在秦漢以後傳入中土外,其他各家思想,幾乎在春秋戰國的三百餘年間,都已確立了規模,所以這一時期可稱為中國思想的星宿海,是中國各家思想的源流所在。

在這一時期中,諸子競出,百家爭鳴,非常熱鬧,但究竟產生了多少人物,形成了多少學派,歷史上並無明確的交代,只能以「諸子」、「百家」稱之。事實上,這時期,每一個有思想的人物,都是「子」每一個「言之成理」的學說,都可稱為「家」。

所以這時的人物非常復雜,學派也非常紛亂,但真正能構成體系,對歷史具有影響力的卻並不太多。依司馬談在六家要旨中的統計,當時有陰陽、儒、墨、名、道德等六家,依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的統計,在以上六家之外,再增加了縱橫、雜、農、小說等家,而成為「十家」。司馬談和班固的這兩篇文字,是把諸子百家加以統計和分類的最早的文字,直到如今,除了增加一個佛家,及理學家(其實理學家只是宋明的儒家),都逃不出這個範圈。但無論六家也罷,十家也罷,其中對我國文化具有影響力,而且自始至終活躍在中國思想界的,卻只有儒、道兩家而已」。

儒家,我們對它並不陌生,都知道它是創自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而以五經、四書為教本。但對於道家,我們卻有有點撲朔迷離。因為道家的形成,不像儒家那樣的有系統、有組織、有人物可考。而且它的演變,也遠比儒家為錯綜、為複雜。因此,本文暫時撇開眾所周知的儒家不談,而專門探討道家思想的源流,希望能從此中不僅了解道家思想的面目,而且了解中國古代思想發展的消息。


(一)何謂道家

什麼是道家?依照一般公認的說法,道家就是以老子為中心的一派哲學思想。這個回答雖然絕無錯誤,但卸不夠詳盡,因為我們接著要問:道家為什麼以「道」名家?

關於道家之以「道」名家,筆者在老子一書中概括歷來的三種說法如下:

『(甲)道家出於「史」,史為道術之總歸,所以道家可用「道」為名。那意思就是說,道家是道術之全部,而諸子只不過各是道之一部而已。

(乙〉道家特別強調「道」,一切討論都從道的觀點出發,並且把道看成最崇高的東西,因此別人稱之為道家。

(丙)老子道德經分為兩部分,三十七章以前為一部分,三十八章以後為一部分。第一章的頭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第三十八章的頭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因分別稱其兩部分為「道經」、「德經」,合稱為「道德經」。這就如詩之稱「關睢」、「麟趾」一樣,因此後人稱此派為道德家,簡化而稱為道家。例如司馬談論六家要旨,即稱為道德家是也.』。

以上三種說法,雖然理由都不夠充足,但後代的道家們都沿襲著這些說法。於是約定俗成,大家也就以道家相稱了。

道家之以「道」為名,雖然並無合理的解釋,但道家的內容卻有一定的範圈,就是以老子一派思想為中心。因此我們探討道家思想的源流,老子是一個最重要的關鍵。

(二)老子的書與人

提到老子,我們首先須有一個認識,就是要把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分開,因為「老子」一問,有一個合混的觀念,一是指一個人,一是指「老子」那本書的作者,而這兩者間牽掣一起給我們帶來許多的困惑,因為這二者可能是二而一,也可能是無關的「二」。那也就是說,歷史上稱的老子,那位人士,不一定就是「老子」那書的作者,這二者間並無必然的關係:首先我們且看歷史上所記載的老子其人。據史記「老莊申韓列傳」中所說。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陽,謚曰聃。周守藏之史也。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僧,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于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哀,迺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迺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而離,離五百歲而復舍,合七十餘歲而覆王者出焉。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於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邛太傅。因家於齊焉。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也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山互謂是邪』。」

在這段記載中,司馬遷一共提出了三個老子:師李耳、老萊子、及太史儋。司馬遷生在漢代,距先素不遠,卻對老子其人無法證實,只得存而不論。我們今天要想從這些傳說中,去驗明正身,的確是難乎其難了。然而也幸虧有司馬遷的這段記載,使我們暸解到許多寶貴的事實:
1.在孔子當時,已有老子其人。
Z.相傳老子不只一人,乃是因為他們同具有道家思想。
3.老子是個隱君子,所以他的身世不明。由以上的事實,使我們認清要想在歷史上找出一位撰寫老子其書的其人,不僅勢不可能,而且也是多餘的,因為道家思想是以「自隱無名為務」,所以沒有身世正是他們的身世。
由於老子其人的不可知,因此我們所提到的「老子」,乃是指老子其書,也就是指「道德經」而言。這與其他各家的孔子、墨子、韓非子,顯著不同。後者是人與書同樣重要!而老子卻是以書去代表人。所以本文以後所提到的老子,都是指其書而言。

老子一書,由於老子其人的不可知,因此它的成書年代也始終是個謎,有的認為它成於孔子之前,有的以為它成於莊子之後,這其間就相差了幾百年。事實上,我們如果把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分開來看,問題便簡單多了。因為我們對於一本書的研究不外於兩條路線,一是考據、一是思想。前者是研究作者,及今本的成書年代;後者是研究該書內容,以及其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對於老子一書,我們不宜於從考據方面著手;而應從思想方面探索。
至於從思想方面探索,我們應把握兩個重點、一是老子思想在什麼時候盛行於世,這表示當時老子已成書,雖然不一定是今本,但至少已比之於先書,流傳於當代;一是老子思想的源流,這表示在成書以前已有思想的導,或者說已有老子其人的存在。雖然此人不必是今本老子的修訂者,但均與老子
一書的思想有關。
現在我們先看看老子思想的盛行情形

 

(三)成書年代與流行盛況

老子一書,早在戰國時代,便已大行於世。關於這點,我們有兩方面可資證明:
1.從史書的記載看:
按史記樂毅傳贊:「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敎樂臣公,樂巨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

又皇甫益諡高士傳曰:「河上丈人著老子章句,當戰國之末,諸侯交爭,馳說之士,咸以權勢相傾,惟丈人老而修道,老而不虧」。
在這兩段記載中,雖然沒有明言河上丈人的身世,但他顯然是戰國末期的一位道家,他不僅本人修習老子,「而且替老子作章句,把老子之道傳授門徒。由此可見老子一書在戰國末期已有定本,且已互相傳授。

2.從當時的事實看:
戰國時代,各家爭鳴,辯士輩出。這些辯士們常常引用老子的話,作為依據。如縱橫家、兵家、法家之流。史書中也明載,蘇秦、孫子、慎到、田駢、接子、環淵等都學黃老道德之術。例如國語中越語范蠡說:「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驕,勞而不矜其功」不是百分之百的老子思麼?甚至中庸中也有類似的話,如「莫見乎隱,莫顯微乎」,「寬柔以敬,不報無道,南方之強也」。苟子也會評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都是老子思想流行反映的朋證。不僅如此,而且許多大思想家的著作中,都明白引用或者講釋老子的話,其中最顯著是莊子和韓非子。
莊子書中,不僅極度推崇老子,把老子列為重要的一個學派;而且他的思想也是老子一書的闡述和流變,他到處引用著老子的文句。如大宗師篇:「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

知北遊篇:「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這顯然是在講老子的話,這還不算有的竟是一字不改,照引老子的原文,根據清人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中的統計,共有十三處之多,計。
胠篋篇:「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人」
胠篋篇:「絕聖棄知」
胠篋篇:「大巧若拙」
胠篋篇:「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在宥篇:「故貴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託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
達生曰:「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田子方偏:「既以與人,已愈有」
知北遊篇:「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到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為不為也」。
知北遊篇:「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傳之而不得也」
庚桑楚篇:「兒子終日曍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寓言篇:「大白若辱,聖德若不足」
天下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至於韓非子一書,雖然認為當代的顯學是儒墨兩家,似乎沒有把道家列入,但這並非把道家看輕,而是因為顯學篇所要批評的就是當代兩大顯學--儒、墨,韓非無意批評道家,所以不必把道家列入。事實上韓非對於道家卻是相當同情的,他有些方面便和道家很相近,如主道篇所說:
「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故虛靜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虛則知實之情,靜則為動者正,有言者自為名,有事者自為形,形名參同,君乃無事焉,歸之其情」。
不僅如此,他還特別把老子一書加以研究,寫了兩篇文字-解老,和喻老。所以史記把它和老莊並列為-傅,認為他「歸本於黃老」。

以上我們從史書的記載和當時的事實兩方面,足證老子一書在戰國時代已大行於世。在當時交通不便,書寫困難的情況下,一本書能大行於世,當然不是旦夕的事,而是經過不知多少人的轉抄和傳授,所以我們可以推想老子的成書,至少當在戰國初期。


~未完待續~

 

 


回到目錄

 

 


加入『國際道家粉絲團』!!
 
站內搜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