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教儒家經典中的經營管理之道 |
作者是 湯恩佳 院長 |
孔教儒家經典中的經營管理之道
(第一屆國學與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 論文提要) 儒家文化是華夏傳統文化的根基,是大中華區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園,是大中華區人民共有的倫理道德基礎,也是聯繫大中華區人民的精神紐帶。而港澳臺地區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非常重視經學的研究與教育,保持了以儒釋道三教為主的信仰。 在孔教儒家的經典中,有豐富資源供我們發掘,而其中有關經營管理之道者,可歸納為下列五項:
以人為本:建立以人為本的人性本善的管理模式,是孔教儒家對管理理論所做出的第一個貢獻。人的生存、價值、尊嚴、教育,以至家庭和社會組織成了儒學一貫關心的課題。儒家重視管理的道德性,把“道之以德”作為管理的主要手段,強調道德在管理的有序化中的重要作用。
仁者愛人:孔教儒商精神要求現代企業應該把公眾當作自己服務的對象,將公眾利益作為公司發展的前提,作為決策的依據。孔教儒商在自己經營的過程中,給人們提供了就業的機會和發展的機會,關心自己的員工,自己經營有所獲時,拿出一部分來回報社會,這就真正體現了“仁者愛人”的精神。
以義制利:當“義”和“利”發生矛盾時,應該把“義”放在首位,按照“見利思義”(《論語‧憲問》)的原則去做,不能“見利忘義”,不能為了個人私利而不顧社會的整體利益。
誠信待人:誠是真誠、誠實、虔誠之意,而信則是信用、信譽、守信之意。誠與信具有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公司講誠信,客戶才會信任它,公司才會有信譽,才能同客戶保持長期的關係,立於不敗之地。
以和為貴:儒家並不是不重視個人的價值,而是將個人的價值放在社會整體中考量。「和」可以增加企業的向心力,達致上下一心;亦可令企業與社會公眾和諧共處,達到“和氣生財”,加強競爭力。
(此為第一屆國學與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之論文提要, 更多內容敬請期待第一屆國學與經營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按 ![]() |
|